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症状与湿疹、干癣类似,常常不容易被诊断,加上疾病进程缓慢,而延误就医时机。曾有一名大学教授,确诊后未积极治疗控制,拖延5年后皮肤溃烂才接受治疗,但为时已晚,最后不敌病魔逝世。相较之下,另一名年轻个案积极接受治疗,虽对化疗药有抗性,治疗成效不佳,所幸患者成功申请健保给付,透过新兴药物治疗,该名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已存活超过5年都相安无事。
容易被当成湿疹、干癣 致病成因尚不明
根据多年来的癌症登记资料统计,因为初期表现很像干癣、湿疹,皮肤科医师难以第一时间诊断,病人本身也容易忽略,可能有些隐藏在其中的个案未能被诊断出来。目前较可行的辨别方法,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痒感相较湿疹、干癣来得低,通常是发现皮肤粗糙、出现凸起或局部变色,却丝毫不痒、甚至久久未愈,进一步就医接受切片检查后才确诊。
导致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原因,目前医学上尚无明确证据,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发生原因可能和自体免疫疾病有关[2],例如:部分干癣病人可能因药物、病灶长期发炎导致特殊的基因变异、或接触化学药品等,而进展成皮肤T细胞淋巴瘤。
长期久病未愈 应提高警觉、心存疑虑
皮肤T细胞淋巴瘤以“蕈样肉芽肿”的型态最为常见,病灶初期以红肿、发痒为主,接着会开始变色,进展到第二阶段会出现凸起斑块,第三阶段会出现很多像肿瘤一样的结节,有的甚至会开始破皮,形状就像香菇,故称为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由于早期病灶不易察觉,需仰赖皮肤科医师的高度警觉,目前常规诊断方式由皮肤科医师进行切片检查。医师提醒,如果出现疑似症状且久久未愈,应进一步怀疑是否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避免病情持续恶化,帮助及早发现、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治疗方式多元 新兴药物带来新希望
治疗方法将根据疾病分期而定,临床上可藉由皮肤表征进行初步判断,但确切分期仍需仰赖切片检查确认。治疗主要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局部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微的患者,透过非侵入性或微创方式治疗,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外用药物控制皮肤病变、口服感光剂搭配紫外线进行照光治疗、局部注射类固醇减少发炎反应或口服A酸类衍生物帮助抑制异常细胞生长等,达到控制癌细胞扩散、避免疾病恶化的目的。
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或第一阶段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考虑更积极的全身性疗法,如:透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异常细胞生长的干扰素治疗,或以化学治疗消除体内癌细胞,但化疗本身可能会影响其他正常细胞运作,且副作用相对较为明显。现有新兴药物治疗,可针对带有细胞表面特定抗原阳性标记的患者使用,属于一种“针对癌细胞表面CD30抗原精准打击”的治疗方式,将化疗药物精准针对癌细胞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与毒性,整体治疗成效显著,临床研究显示,平均可维持1年半左右不复发[3]。
新兴药物治疗纳健保给付 积极治疗与疾病正面对决
目前新兴药物已纳入健保给付,血液肿瘤科医师可透过事前申请流程及早使用,帮助病情控制。虽然现行健保给付条件较为严格,但仍鼓励患者与家属积极与医师讨论治疗选项,争取合适的治疗机会,以帮助病情控制。
如果有皮肤相关问题、超过2-3周治疗都没有改善,建议主动寻求皮肤科医师进一步检查,避免延误诊断与治疗时机。面对疾病时,不要害怕或逃避,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可望达到稳定控制的目标,重拾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