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毒性是许多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副作用。面对这个问题虽然已有相关指引,但却缺乏对指引实践情形的了解。最近一项研究指出,许多医生并未告诉癌症患者治疗方法的心脏疾病风险,而自己也未必完全了解,因此,患者的心脏健康未获得妥善的照护。
依着不同的化疗和放射治疗类型,癌症患者因癌症治疗而出现心力衰竭的占1%到25%,并且风险还会受到吸烟、肥胖等因素影响。
随着癌症幸存者和65岁以上需要慢性癌症治疗者越来越多,心脏-肿瘤学跨科服务的需求正在上升。特别是癌症治疗引起的心力衰竭可能在治疗后20年才发生,突显了这种跨科别服务的重要性。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监测心脏及进行干预,可以预防或减轻癌症治疗造成的心脏毒性。
201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公布了“化疗、标靶药物和放射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毒性:ESMO临床实务指南”。欧洲心脏学会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声明,提供管理心脏毒性的策略给正在照护癌症患者的医师。并在2018年启动了“心脏-肿瘤学会议”,促进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管理。
不过研究发现,虽然存在这些指引,但实际应用的情形仍有改善空间。癌症患者的心脏健康急需被照护。
研究怎么做的
研究人员从3家大型医院的“心脏超音波数据库”中随机选出46名有心脏毒性的癌症患者,透过他们的医疗纪录来比较2012年指引公布前后(1994-2011年 vs 2012-2015年)的临床实务。另外,研究也对11名患者进行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
89%的人在接受化疗前就已经有心血管疾病,并且84%的人至少有一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不过,只有11%的患者在化疗前被转给心脏病专家,不到一半(48%)在癌症治疗后被转至“跨学科的心脏衰竭诊所”。
而研究检视2012年指南对临床实务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化疗前被转给心脏病专家的比例从0%上升至23%,而有做心电图的患者从57%增加到77%。
访谈结果发现,没有患者可以清楚表达他们的心脏健康照护需求,也不记得在接受治疗前他们的癌症医师有无跟他们讨论潜在的心脏毒性及调整风险的策略。
研究作者表示,在癌症患者的就医过程中监测心脏的状态可以确切地保护其心脏。即使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人也会发生心脏毒性,因为像俗称“小红莓”的蒽环类药物和“贺癌平”等曲妥珠单抗药物对心脏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