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性教育、自购堕胎药、小诊所做流产……调查发现,学生做人流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寒暑假过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小高峰”。而不少学生出于“害羞”、“怕家长知道”、“手头不宽裕”等原因,不去正规医院就医,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眼瞅着还有俩月又是寒假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11月25日《北京晨报》)
支持
保护身心健康的渠道
学生免费堕胎建议遭遇众多网友抨击。不少人指斥这一建议既脑残又雷人,将在事实上成为对青少年偷尝“禁果”行为的默许和纵容,从此学生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尽管这种善意的担心同样源自人们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呵护,但将学生堕胎免费建议视作洪水猛兽加以抨击,显然既不合情理,又不利于保护意外妊娠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一些省市计生部门的最新调查,近半青少年身边发生过意外怀孕现象。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大中学生意外妊娠与流产已经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勇于正视存在的敏感问题,而不是掩耳盗铃般地加以回避。在怀孕学生遇到困惑、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消除“青春之痛”,不仅是维护妇女权益原则的具体体现,更彰显了政府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事实上,不管缘于一时的冲动还是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的意外怀孕,对尚未成年的少女来说,都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这些怀孕的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来源,手头并不宽裕,往往去不起大医院堕胎。她们或因害羞、害怕心理而隐瞒实情,拖延时间,直到纸包不住火,给身体造成更大伤害;或者转到医疗资质不高,技术条件、消毒设施都不够理想的乡村医院或非法诊所寻求帮助,甚至自己买堕胎药自行堕胎,既不安全,又容易被感染。如果公立医疗机构不对女生怀孕开通免费堕胎的绿色通道,难免会大大增加风险几率。因此,不应简单地将学生堕胎免费制建议判定为是对青少年婚前性默许和纵容,而是为保护怀孕女生身心健康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和措施。而社会对此应该秉承宽容态度,则彰显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俞洲
建议
区别对待不必一刀切
给学生做免费人流,其实不用这位律师建议,早已在悄然实行,个别医院会适时推出免费人流周、免费人流月活动,个别地方妇联和公益机构,也建立过少女意外怀孕援助中心等组织,免费为一定年龄段的青少年女性做多少周以内的人工流产。每当出现一例给学生做免费人流的新闻,舆论总会陷入“是亡羊补牢,还是纵容犯错”的讨论。
要我看,医院是否应该对意外怀孕的学生实施免费人流,不必“一刀切”。医院愿意以免费人流的手段来做慈善或搞促销,以吸引眼球,则可以免费,不愿意免费则不必强求。如果没钱人流的学生可以享受到免费人流的待遇,那没钱看病、没钱买药的学生乃至其他困难人群,又该怎么办呢?有限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恐怕比免费政策更重要。
意外怀孕的学生是否应该享受免费人流的待遇,也不必“一刀切”,而应区别对待。
那些不顾社会公道,不慎重对待性行为,只图一时之欢而留下无尽麻烦的学生,恐怕不宜享受免费人流,收取一定的人流费用,是要让她为自己失当的行为负责,说不定能起到一定的经济抑制作用;而免费人流则意味着犯错误没有多大成本,减了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她们的思想负担,很可能使得这类学生的性行为进一步有恃无恐。正如一网友言,这不是诱导学生犯错误吗?
对于那些因非意愿的性行为(如非法暴力)导致意外怀孕的学生,尤其是这方面的特困学生,则可以实施免费人流。这类学生与“青春不设防”的学生不同,她们的身体与心灵早已受到了一次伤害,如因没有足够的流产费用,而选择到收费相对便宜的私人医院流产,则可能遭受二次伤害。为她们提供免费的流产援助,也就给了她们一个很好的心理呵护。
何勇海
反对
成人社会不能一错再错
诚然,卫爱民律师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依笔者之见,如此做不仅不能封堵或者减少青少年做人流手术,相反会助长这一现象—反正做人流免费。其实,这是个馊主意。对待学生做人流,我们成人社会想的,不应是治“标”,而是治“本”。
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为何心甘情愿地踏入“禁门”?对此,大人们要理清孩子的“非常生态”,多一些反省、思考和整改:是什么造就如此局面?为什么这些孩子缺少廉耻责任?要我说,别只批评孩子,成人社会才是罪魁祸首。
作为社会,没有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好的孕育环境。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晚,男孩、女孩都可以用“青春”赚钱,然后把自己装扮得“光怪陆离”;暧昧的路灯下,青少年耐不住性的欲望,到处开房,大小医院、诊所为“人流”、“堕胎”大开绿灯;一些成人,悖逆家庭责任,或婚外恋、或包养年轻人,搅乱了社会的性生态;网络上,充满色情、暴力、堕落的视听充斥生活;到处都是“无痛人流医院”,给青少年一种人流无所谓的假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难免出现各种有悖人伦道德的错误。
作为家长,没有给下一代很好的教育和示范。面对“独苗”,家长把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溺爱,让孩子在鱼目混珠的社会自由放任。还有一些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消极,甚至玩世不恭,打架、闹离婚、婚外恋、不关心孩子情感等,孩子要么没有“摇篮感”,要么失去父爱,要么失去母爱,孩子成了“边缘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每一个过激行为,与家长的“上梁不正”有密切关系。
作为学生,不能明辨是非,甚至在各种社会因素“培育”下,性观念异常开放,完全不顾后果。要想让性征成熟、心理幼稚的孩子们告别“成人身、孩童心”,成人社会须从小告诉他们人流的严重后果,引导他们年轻时多珍惜青春年华、多积累生存本领,自觉远离性无知和性放纵。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所以,成人社会要时常告诫孩子,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对自己负责。
王文武
质疑
应以教育和服务路径解决
我认为,减少学生滥做人流的问题,主要应以教育和服务两种路径解决。教育,一是性知识、避孕知识教育,二是责任教育。相对于“社会包容度”、“个性自由”观念的开放,中小学性知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远远滞后。北京市教委表示,关于增设性教育课本、课堂,一直在推进,但是有难度。比如性教育的尺度放开到多大,业内存有争议。而我认为,所谓“难度”、“尺度”,主要问题在观念上。事实上,信息时代里,学生们绝不缺少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那么学校就更有责任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一方面是阻隔不健康信息乏术,另一方面,传播健康知识上又要顾虑“尺度”,其实是在回避现实,自欺欺人。
性道德与责任教育或许比知识的传播更重要,而这种教育首先需要务实心态,不能搞空洞说教,更不能板起面孔高谈原则,而应是润物细无声。不能不说的是,一些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教育努力都用在升学率、分数上,而对“出事”的学生动辄以停课、开除的简单手段进行“有效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空白点,是不是导致“学生人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反思和检讨。
所谓服务,就是提高学生获取避孕器具的便捷度。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老师向学生发放安全套的做法,它们实行了很多年,并没有出现“洪水猛兽”的问题。或者说,与下一代身心健康问题相比,某些意识与“尺度”的重要性应该退让一步。
马涤明
三言两语
主管部门不作为,导致“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这种既有欺骗性,又具诱导性的违法广告泛滥,加剧学生滥做人流。这个问题恐怕要靠行政良心的唤醒了。
—韩善明
没想到学生做人流的比例如此高,没想到未成年人占这么大的比例!支持卫爱民律师的建议,必须善待这些年轻人,否则,他们小小年纪将忍受多么大的痛苦。
—马俊
如今,公立医院也讲经济效益,谁愿意免费做?
—陈慧
世风日下,靠免费岂能力挽?还是要加强教育,才是正道。
—付雪红
有很多问题,比如能否采取政府补贴?如何确定学生身份?如果把这些疏通好了,这个措施倒不失为以人为本的好政策!
—赵羽泉
没有信仰,谈何情操。
—张玉一
只是亡羊补牢之策,该失去的已经失去,健康已经遭遇伤害,如何补救?
—杜海
需要免费的情况太多了,不信咱们数数:私刻印章透析,自己家里锯腿,唉!
—胡文杰
(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