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基本常识
不要过分信赖这句话——“请遵医嘱”。医生应该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救命稻草。爱自己吧!平时多了解一些医疗常识对你一定有帮助。至少要分清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除了每月必看《Men’s Health》的养眼美女以外,也要仔细阅读你正在浏览的这个版面内容。在频繁更换手机和给笔记本不断升级的同时,为你自己的家里添置一个医疗急救箱,并放在唾手可及的地方,比如存放安全套的床头柜旁边。想办法结识一位做医生或者有医疗背景的朋友。最有乐趣的方法是:泡一个护士美眉做你的女朋友,必要时和她结婚也在所不惜。
2.定期进行体检
在医疗圈儿里有句传诵已久的名言,在这里和大家分享:40岁以前用健康买钱,40岁以后用钱买健康。别以为自己刀枪不入,连医生都会生病的。“之所以你看到医生和护士大多是神采奕奕,是因为他们比你更注重身体的细微变化并及时采取预防行动。”香港诊所的焦医生说,“每年保证1到2次的体检,会帮你有效管理自己的身体,要知道有40%的疾病都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
为自己选择一家好的医院或体检中心,每年抽出1到2天的时间去做个全面、细致的体检。所谓知己知彼的关键,在于先了解自己。我们这里所说的体检,不是为了应付公司要求,而是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这包括选择体检机构、认真履行体检项目、与医生共同讨论体检结果、根据体检报告进行必要治疗或养护。根据体检机构的医疗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价格与服务也不等。通常各个体检机构体检的内容大项基本相同,而要想得到专业周到的体检服务则需选择一家专业的体检机构。张元说过,女人的事儿是大事儿。而对于男人的身体来说,体检这档子事儿,就是大事儿,千万不可敷衍了事。
3.选择医院
教学式医院能够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但在有些时间段,它们可能会害死你。这是因为教学式医院会雇用那些走在开发前沿,并运用最先进的医药及尖端医疗技术的研究人员,但同时它们也会雇用医学院的学生、实习医师及住院实习医生。每年的8月后,正是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大批去年的学生和实习医生离开医院,造成许多岗位的空缺。“这时新的学员进入医院,填补这些对他们而言全新的岗位,并学习新的知识,然后运用到你身上,”一位护士如是说。正如你所预想的那样,护士越多的医院越理想。最近《全美医学联合会》杂志上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护士的短缺与医疗事故和(患者的)死亡有直接的关系。原因在于超负荷工作的、行色匆匆的护士更容易出错。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成果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恩·克拉克博士发现:当每个护士平均负责照顾的患者人数上升时,医院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
4.造访急诊室
这里是你能够及时解决病痛的地方,同时也是让你获得细菌眷顾的场所。
急诊室里最大的细菌陷阱就是等候区里套着纺织面料椅套的座椅,想像自己置身于一个细菌培养器皿当中。“细菌无法被清除掉”,《如何能够在医院里幸免于难》一书的作者盖尔·冯·凯恩这样说,“诸如尿液、呕吐物、虱子之类的东西会附着在纺织品上。”因此要么坐在塑料椅面的座位上,要么就站着。
急诊室里的病床每接待一个患者,上面的床单都应该更换一次(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多数医疗机构做不到这一点),而下面的床垫是不更换的。而事实上许多护士把这张床垫当作针垫使用,把用过的针头放到上面,这样,这张床垫就不折不扣地变成了细菌的温床。凯文·佩兹是一位退休的急诊室医生,同时也是《信不信由你——急诊室里的真实故事》一书的作者,他告诉我们:“当患者躺在床上时,他的体温使他自己成为细菌生长很好的媒介。”因此,你应该要求在病床上多铺两张褥单,以尽可能地隔开你和床垫。
当护士或者助理医师给你打针、更换绷带或者缝合伤口时,他或者她应该戴着手套,而且是新的手套。“我曾见过许多人戴着同一副手套连续工作数小时,”佩兹医生说,“始终带着手套可以防止他们感染细菌,但却显然无法防止他们把细菌从一个患者传染给另一个患者。”因此,你的底线是:询问护士她最近一次换上新手套是在什么时候。
5.面对面沟通技巧
来到医院里,小心翼翼躲开细菌出没的候诊区,可怜兮兮博取了护士的同情,终于和医生短暂而亲密地第一次接触。那么,你的痛苦就一定要他知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技巧就是——“不要有任何技巧”。
对于你身体出现的任何症状都要留意,即使有一些症状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出汗。排汗过多正是心脏发作病的症状,却被许多人忽略了。如果你说出了这个症状,你在急诊室里等候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一位在某大型医院负责患者培训的主管人员透露了这个秘诀。另外一个可以使你迅速得到治疗的症状是焦虑,因为它也是心脏疾病的先兆。
在此还要为你打消一个疑虑,在医生为你开出处方的时候,他多半儿会问你公费还是私费,如实告诉他,不要担心药品的质量和治疗效果。“药品的疗效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影响到治疗效果”,香港诊所的陈医生说,“虽然同样功效的药品价格上会相差较多,不过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发成本的问题,而不影响疗效。”你应该做的是,向医生问清每一种药品的服用方法和用途,必要时请医生帮你注明。由于许多医疗事故都是由于药方上混淆了名称相近的药品而造成的,当医生为你开出需要回家服用的药方时,你一定要仔细检查。如果你无法识别医生的笔迹,不要心存侥幸地以为你的药剂师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