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后遗症如何避免?
在宝宝满6周岁前,妈妈每年都要定期定时带宝宝去接种婴儿疫苗,很多家长都认为接种婴儿疫苗能让宝宝获得更有效的保护,的确,绝大部分情况下婴儿疫苗能起到很好的免疫作用。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婴儿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左右,这也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那么,到底什么是婴儿疫苗后遗症?婴儿疫苗后遗症该如何避免呢?
婴儿疫苗后遗症案例
接种强化麻疹疫苗出现后遗症
4岁的女孩小晴由于注射了强化麻疹疫苗,不幸出现后遗症,现在需要每周接受输血治疗。3年前,妈妈带小晴到医院接种了强化麻疹疫苗,回来后第十天,却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红疹样的出血点。惊慌失措的妈妈赶紧带去了医院,抽血化验时发现孩子的血小板已经接近极低值。医院采取的是激素配合丙球蛋白提升血小板的治疗方法。但成效不高,激素一减,血小板值又开始降低。
年底,夫妻俩带孩子去了北京的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但是私下里医生暗示说可能是疫苗造成的,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类似病例。这时候小晴家人才如梦方醒。就这样在北京一直治疗了大半年,但是因为骨髓已经几乎失去造血功能,小晴的生命只能靠每周输一次血和血小板来维持,家里的积蓄很快花光,孩子的病情却完全没有起色,一家人笼罩在阴霾中。
接种乙肝疫苗出现后遗症
6年前,老王和妻子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小洁去了卫生院,按照免疫登记卡上的计划注射了乙肝疫苗的第三针,没想到厄运从此开始。当晚孩子就开始发高烧,很快就发展到惊厥抽搐,凌晨三点,感觉事态严重的老王和家人连忙把孩子送进医院。住院一周后,孩子才退了烧,稳定下来。老王办理了出院,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结果事与愿违。这件事过后,孩子只要一发烧就抽搐,又过了半年,竟然开始不发烧也开始抽搐了。
看着被病痛折磨中的女儿,老王心如刀割。他带上多年的积蓄,带上女儿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大医院。但是几年下来,钱花光了,可女儿的病情却丝毫没有减轻,智力接近于零,连喝水都要用针管打到嘴里。又能怎么样呢?6年过去了,女儿的病情一直没有任何进展,相关部门也没有就此次婴儿疫苗出现意外的事件对他们给予补偿。他们,能等来怎样一个明天?
接种流脑疫苗后出现后遗症
老易本来经营着一家加油站,自给有余,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他的女儿华华聪明伶俐,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但7年前,女儿学校的校医在讲台上给所有孩子排队注射了流脑(A+C)疫苗,华华的噩梦从此开始。几天之后,老易文龙发现女儿身上出现了异常,先是本来伶俐的她思维突然变得迟钝,紧接着胡言乱语,逻辑不清,再之后就突然昏倒。
老易放下一切,带着女儿先后在镇里、市里、省里的大医院一路治疗过去,女儿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加严重。等到了北京的医院治疗时,女儿已经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医院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到一个月后孩子醒来时,已经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曾至爱的宝贝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这些原本幸福的家庭被突如其来的婴儿疫苗后遗症彻底毁了,经过多年,孩子和家庭的未来依然渺茫。据统计,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而据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婴儿疫苗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那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个不幸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苦难。
婴儿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当人体或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当人体或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目前婴儿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减毒活疫苗,一种是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病原经处理后毒性减弱,但保持了抗原性,接种后触发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免疫应答,但不会发病。
优点:免疫时间长,所需接种的次数少,可以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且成本低;
缺点:安全性相对低,有可能在人体内发生逆行性突变而恢复毒性,引起不良反应。
灭活疫苗:用加热、化学等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或提取、纯化的病原微生物组分如复合亚单位、类毒素、多糖聚合物制成的灭活疫苗,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
优点:安全性高,易保存,有效期长
缺点:免疫时间短,需多次接种,成本高。
我国使用的疫苗基本都是减毒活疫苗,而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减毒性”,疫苗中的病原仍有微弱致病功效,若在人体内发生突变恢复毒性,则会给接种的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我国婴儿疫苗除了技术上的不足外,在监管上也存在漏洞,导致婴儿疫苗保管不当,因此出现了许多婴儿疫苗后遗症病理。
我国婴儿疫苗生产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中国有近40家疫苗生产企业,能生产预防27种疾病的46种疫苗,是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费国,但还远远称不上强国,这是因为我国开发的品种大多为单价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品种,而国外上市的疫苗多以联苗、灭活等新型疫苗为主。国产疫苗在产能和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
除了技术落后外,许多国产疫苗的质量也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在疫苗的冷链运输保存环节也存在隐患,在国际上,对疫苗的运输和保持都有一套严格到苛刻的标准,而我国疫苗在流通环节中最少要经过八个节点,但由于监管不到位,疫苗在从出厂后到地方诊所医院,尤其是到了偏远的县乡一级,根本得不到保障。
警钟长鸣,悲剧却不断发生,作为个体的孩子和家庭成为接种婴儿疫苗所有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接种次数越多患上疫苗后遗症的风险越大
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接种疫苗出事的概率尽管非常低,但因为目前我国疫苗接种数量很大,小概率事件导致的绝对数肯定会随之增加。以偶合症为例,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是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造成民众误解。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为了减少儿童接种疫苗时偶合症的发生,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提高警惕可降低婴儿疫苗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婴儿接种疫苗后出现难以挽回的后遗症,除了迫切希望国家提高婴儿疫苗生产技术,加强立法强化对婴儿疫苗生产及运输、使用过程的监管外,家长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最大程度避免婴儿疫苗接种后遗症出现。
婴儿疫苗接种禁忌症
在接种婴儿疫苗前家长一定要事先了解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不同种类疫苗的禁忌不一样,接种时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规定进行接种。同时,家长在每次接种前应如实反映宝宝的健康状况,以减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一般来说,有以下情况的婴儿不宜接种疫苗:
1、正处在发热期,或患了腹泻、呕吐等急性疾病的婴儿,应暂缓接种疫苗;若宝宝本来患有慢性疾病,又处在病发期,应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接种,有重症慢性病者要暂缓接种或慎重接种。
2、患有支气管哮喘,有对食物、药物或疫苗过敏史的婴儿,家长应事先了解其致敏原后,再咨询医生意见,考虑是否接种婴儿疫苗。
3、有免疫缺陷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婴儿,不可使用脊灰、麻疹和卡介苗等活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4周后,才能接种活疫苗。
4、有癫痫、脑病和脑炎后遗症等的婴儿,不能接种百日咳、流脑和乙脑等婴儿疫苗。
5、之前接种过该类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婴儿,不可再次接种同种疫苗。
提高警惕规避婴儿疫苗风险
除了要注意婴儿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不要盲目带孩子接种疫苗外,身体健康的宝宝接种疫苗后,家长也应注意看护,若发现宝宝身体出现异常要马上送院治疗,切勿耽误病情。
1、家长带宝宝接种后必须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若宝宝没有出现异常反应,才能离开。
2、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家长要保持宝宝接种部位干燥和清洁,避免细菌病毒污染伤口,尽量带宝宝沐浴。
3、接种婴儿疫苗后,在机体产生免疫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个别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反应,比如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接种后的发热,若在38℃以下原则上无需特别处理,是正常的婴儿疫苗接种反应,让宝宝多喝水和注意休息即可,一般两三天就可恢复正常。
4、如果持续发烧38℃以上、扎针部位红肿超过一周或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其他较重反应,家长应立即向接种单位反应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切勿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