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开始多是摸腰间盘突出,大家知道腰间盘突出多在腰三四,腰四五,腰五骶一最常见,且腰椎一共只有五节,我先令患者站立,面对床弯腰手扶床边(自然站立,两臂两脚平行),站其后先定位腰四,再从胸十二向下,一一摸各椎棘突,我最初是只用一个拇指摸的,自上而下摸起来,大体上应该距离均远,高度基本一致,如果某一节高起或凹下,再按下该节上下两个间隙及左右两边有无压痛,再稍向外摸该棘突周围的四个夹脊穴有无压痛,多能找到压痛点。如果某两节距离明显与其它距离不同,多是此处疾患,按前法触摸其周围四点。
最初多是边摸边询问患者(怀疑此处有问题了再按压询问,不必每处都问难辨主次混淆自己的认识,到处按压也会令患者自身感觉出错,最后弄得处处都痛了),患者说此处有压痛时再仔细感受此处有何异常。
后来又渐渐摸椎间隙的不同,如果某个椎间隙突然变宽或变窄,其本身或两旁多会有压痛,甚至其上下节椎间隙也会有压痛。
再后来想到了西医脊柱望诊的按压棘突变红,看过几次无法仔细辩明,于是改变策略,先轻轻的摸到棘突的最中线,用指甲掐一下,再摸到下一节最中线掐一下,整体掐完,如果相领的两个掐线差距很大,多说明有问题。而后又学会将两拇指相对,分别放到上下相邻的两棘突上,指腹最中点摸到棘突最中点放放置好,如果两棘突不在同一条线,很容易从对顶拇指的位置看出来。我又想到了摸棘突的两边,沿着棘突一边自上而下摸,如果突然明显偏出,即考虑有问题,可后来发现有些下一棘突确会明显较上一棘突粗宽,于是学会了两个拇指一起沿棘突两边触摸如果两边均增宽且幅度一致,即无问题,如果两拇指均突然偏向同一方向,大多是有问题。后来参考了一些资料,试用三指触诊,中指放于棘突上食指无名指放两边自上而下的摸,检查曲度和棘突偏歪。
在用双手拇指沿棘突两边触诊时,发现病变部位的夹脊穴附近往往肌肉紧张,甚至有些条索样物质,于是总结出双手拇指触诊时,不仅可用桡侧来感觉棘突的偏歪情况,更可将拇指垂直于脊柱,前后推寻按感受肌肉紧张度和有无病理反应物,如有,多是此处有问题。
站立位摸完了再做西医的体征检查(如拉塞格征等),然后再卧位检查,姿势要求放松摆正,如身体偏歪,多是不能放松的一侧为患侧。卧位检查同站位一样,一一选用触诊手法,我现在多是先用三指触诊,再用双手拇指触诊法和单拇指触诊相互结合的触摸,在怀疑异常的位置再用双拇指相对和寻找病理反应物等方法触摸,各触诊法相互印证,站立和俯卧位相互印证,反复检查并最终确认。
胸椎的检查法基本同腰椎,很多胸椎的棘突间正中会有压痛。
颈椎最初用腰椎的方法,发现许多不灵,后分析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且颈旁肌肉隆起高过棘突,用双手触诊时不方便。后来总结用单手拇指自上而下压触,如果很容易摸到的 多是患椎(第七颈椎除外)。
后来在颈椎按摩的过程中,发现指下横突明显异常的,附近多有压痛,于是想到颈椎横突的触诊,一开始是用按摩的方法触摸,后来参考腰椎双手拇指触诊法摸到异常横突再摸该椎棘突,参考触诊,后又根据一些资料的双拇指横突触诊改进,使触诊准确率更高!
现在对颈椎的触诊多是先单手拇指摸颈椎棘突,再双手拇指触摸颈椎横突,触到异常横突时再触摸该处棘突,相互参考结果。
后来又根据一些神经的分布规律,以及参考一些资料的脊神经与疾病分布图等,根据疼痛的部位和一些疾病来判断哪节脊椎的改变,即神经定位诊断,后又将其反面施实,在触诊定位基本确认时询问患者是否有一些相关疾病,多令患者惊讶,现在我的很多患者都认为中医不仅有摸脉诊病还有摸脊诊病。
还可根据肩、髕的高低和腿的长短来分析可能哪一边的疾病,我现在正在研究如何据此分辨何段椎体异常,不过具体定位的方法还没有头绪。
我的病人中,真正颈椎病,颈部不适的患者颈4,5有问题的较多;有些肩背酸累的,还算不得疾病的,颈7,胸1,2较常见,也遇到过很多颈2有问题的,有些也很严重。
腰部最常见的是腰4,5;腰3和骶1次之,
其实胸椎有毛病的人很多,但多数不是表现出局部疼痛(无自感疼痛,但多有压痛),而是一些心肺胃肠的不适。
这个情况很普遍,个人认为与发病方式、部位、时间等发病因素有一定关系,外力引起的急性发病肯定症状较重,长时间姿势不当引起的可能触诊较重但症状不一定重。
与患者自身体质也有很大关系,如年龄、胖瘦等因素。最常见的如同是腰45椎间盘左侧突出0.3,但也许一个痛得厉害,另一个甚至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与椎管粗细,局部神经分布,发病方式等均有关,触诊也是同理。
脊柱触诊本身也是隔皮猜骨,而且这个骨还特复杂,难免有些偏差,比如我在颈部触诊时,刚开始学会横突触诊,觉得好用,准确率高,就忽视了棘突的触诊,结果按压自认为有问题的地方问诊验证,慢慢发现也不尽准,后与棘突触诊联用感觉更好更周全准确,比如有些疼点紧贴棘突旁,有些痛点却在夹脊附近,有些有病理反应物(如条索)的多在反应物附近。应该多方面综合触诊验证,体验多了自然经验多了,准确率应该能更高。
个人总结一般情况下棘突距离的变化引发的症状可能较轻,高低位置变化稍重,偏歪更重些。如是脊柱的偏旋或弯曲,即使症状不重,病情也是重的,当是舍症从诊,不能因为症状轻就以为没事,还当结合西医的体征检查等,有条件的与影像学检查相对照。
且不可因影像学资料丰富忽视触诊,有些情况较轻影像学并不明显,稍有问题也可能不报的(比如平片上两相邻棘突略有偏离,你猜影像科会报吗,而触诊的话可能非常明显),而我们非影像专业的看得非常高明的也不多,且不可像一些西医那样离了检查不会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