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基本手法
小针刀是“针”,又是“刀”,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可以选择性运用其“针”或“刀”的功能和方法。
1.针法 运用小针刀有针刺针的功能作用,因而具有针灸针燮理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实现,一要靠辨证取穴,二要靠操作方法的运用。小针刃的针刺作用,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1)得气:得气亦称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这时医者会觉得针下有沉、紧、涩等,如鱼吞钩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感到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有的还会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传导。得气是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标志。《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认为:“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金针赋》指出:“气速效速,气迟至而不效。”
由于小针刀的结构不同于毫针,一般刺激量较大,针感亦较强烈。如果得气较慢,较弱,甚至没有得气或者出现剧痛,就应仔细分析原因:一是穴位定位(包括阿是穴)不准确;二是针刀手法运用施行不当。前者就要重新调整针刺的角度、方向甚或针刺部位,后者就需要正确运用手法,或需重复施术,或更换针法。若因患者病久体弱,经气不足或属“重阴”体质,气行较缓,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温针灸等以助经气来复。一般经上述处理,多数患者都可以得气。若仍不得气,多为脏腑之气虚衰至极,不是小针刀的适应证。应考虑其他方法,不可以一味乱用针刀疗法,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小针刀的特殊结构,因而在行针催气时,要掌握手法的尺度,不可像毫针一样使用(见下文)。此外,温针灸时,亦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2)行针手法:行针手法,亦称针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及经过变化,定量组合后的补泻手法。这里结合小针刀,综合叙述其针法。
1)提插法:将小针刀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刺手一上一下地纵向进退的操作方法。此法在运用时,因提插的幅度、用力的轻重而有补泻之别。
补法:刺入后得气,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反复数次,以气调为度。
泻法:刺人后得气,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反复数次,气调为度。补法用于体弱正虚之证,泻法用于体实邪实者。
2)纵运法:是指用针刀沿着经络走向运行针刀的方法。这里的针刀运行有“顺”经络循行走向(经气走向)和“逆”经络走向的区别。近人多将此解释为“顺”者为补,“逆”者为泻。如《针灸大成·杨氏补泻》所载:“得气以针头逆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迎泻随补,盖源于此。
3)横运法:在针刀提插时,与经络走行方法垂直运行针刀数次(刀刃仍与经络方向一致)。这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手法,属泻法。有疏通经络,理气活血的作用。结合刀法,还有剥离软组织粘连的作用。
4)留针法:和针灸针留针一样,在行针后或刺入腧穴后,将针留在穴内片刻不动,“静以候气”,加强得气或加强针感的持续作用,便于继续施术。留针的时间,应以病情及施术的具体需要为准。候气者,以气至为度;为维持针感的持续作用,一般可留针10分钟左右,有些痉挛性疼痛可适当
延长留针时间。
5)出针法:针刀出针时,由于针孔较毫针大,需要立即上无菌纱布并固定,以防出血和感染。“出针贵缓,急则多伤”是出针应特别注意和遵循的。
2.刀法 运用刀的手法又可分为基本刀法和组合刀法。朱汉章先生介绍了8种基本刀法,宋文阁先生在此基础上演变成9种。即加了一种“皮质穿透法”,该法是治疗骨无菌性坏死的经验方法。这里仅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需要,介绍有关的基本刀法。
(1)纵行剥离法:适用于粘连、瘢痕发生在肌腱附着处周围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纵行疏剥。若附着部位较宽,可分几条线纵行剥离,不可横行剥离,以免将肌腱附着点撬起。
(2)横行剥离法:适用于粘连发生在肌纤维非附着部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垂直铲削,将粘连的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感觉刀下松动时出刀。
(3)通透剥离法:适用于范围较大、病变组织较厚的粘连、瘢痕。在病变范围内取数点进刀,进刀点选在肌间隙或其他软组织间隙处,达骨面时将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并将病变处的粘连、瘢痕切透疏通。
(4)切开(碎)疏通法:适用于瘢痕、粘连发生在软组织之间,范围较小,但病变坚硬或钙化、骨化的部位,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针刀达病变处将其切开疏通或切碎,以便逐渐吸收。
(5)纤维切割法:适用于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垂直进皮,切断少量紧张或挛缩的肌纤维。主要用于四肢、腰背较大的肌腹。应用时注意切断肌纤维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其所在肌肉的1/3。
(6)瘢痕刮除法:适用于发生在腱鞘壁或肌肉附着点处的瘢痕的治疗。刀口线与腱鞘或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沿其纵轴切口数刀,反复疏通至刀下有柔韧感,再将其从附着点处刮除。
3.针刀并用根据病变的不同,临床上除单用针法或刀法治疗外,有时针刀并用。宋文阁先生认为,更多的治疗是以针、刀并用。并认为,针、刀并用时,应先用针法,后用刀法,可对病变处进行彻底的松解、剥离。并以骨牲膝关节炎合并滑膜炎为例,指出先取血海穴进行针刺治疗,后在关节周围行刀法治疗,对痛点及紧张挛缩的韧带进行剥离、松解,这样比单纯的针或刀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关节积液消退迅速,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得以恢复。这确属经验之谈,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