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经腹腔镜前路椎间盘切除及侧后方穿刺经椎间神经孔内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均成功应用于临床。1989年,Kambin用此方法治疗100例,有效率达93. 5%,国内田世杰等报道45例,近期优良率为86%。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在内镜观察下直接达到病变三角区,要清晰地辨认出神经管内工作三角区的各种解剖结构,如神经根周围的脂肪组织、出口根、行走根等神经结构以及纤维环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等。经移动内镜变换观察视野,辨清局部解剖结构及方位后,定位于纤维环及突出的椎间盎组织,直视下直接切除并可观察神经根减压情况,从而判定何时结束手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整套仪器的特点是自动化监视程度较高。该术式仍然保持椎间隙高度,有利于维持椎间稳定,效果肯定。但该手术设备器械较昂贵,内镜下手术技巧掌握困难。
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原理:
①椎间盘内减压,使突出物回纳,间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②切除突出的变性椎间盘组织,直接解除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属①者有经腹腔椎体前方入路的椎间盘摘除术和PELD;属②者有经椎间(神经)孔人路和经椎板间隙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TELD和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的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
椎间盘镜治疗的优点:
创伤小,皮肤伤口仅lcm左右,是传统手术的l/l0;安全,由于椎间盘镜摄像系统的全程跟踪,并将手术面放大60余倍,通过光纤传输投影到显示屏上,神经血管清晰可见,故可避免意外损伤;快捷,恢复快。术后6小时即可下地行走。国内镇万新等首先用后路脊柱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手术常规人路:导针经皮、腰背筋膜、椎旁肌肉达椎板间隙,沿导针置套管和手术通道,切除黄韧带及少许椎板人椎管。切除突出间盘的方法很多。手工法用各种髓核钳在间盘内钳夹。自动刨削切吸技术近年来应用广泛,其优点在于克服了手工法髓核钳需反复进出椎间隙的缺点,切吸器在术中无需退出,减少了感染机会;切吸联合能取出更多髓核,减压更充分,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但也有环同观点:Kambin等认为手工法较自动切吸更有效;另有人认为自动切吸的减压效果并非来自少量髓核的切除,更可能是纤维环开窗的作用。总之,提高疗效的根本在于借助椎间盘镜。
手术入路与器械的发展:
后外侧入路。1 990年Kambin报道AMD;1993年Mayer首次报道PED; 1994年Martin报道经后外侧入路X线监视下行PELD,并已在欧美广泛使用。常规穿刺途径经后外侧皮肤、腰背膜、骶棘肌外侧部分、腰方肌、沿下位椎体横突上缘和上关节突外侧缘进入椎间盘后外侧三角形作业区,经椎间孔途径作为进出椎管的天然通道,椎间孔是突出间盘切除术的途径一。1996年Dislsworth用一种直径2. 8mm可弯曲的能完全通过椎问孔的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本术式成功用于临床。其人路与常规腰椎间盘切除术一样,采取后侧人路。椎间盘镜系统由显示系统、冷光源、微型内镜摄像系统及其他显微外科器械组成。手术时病人要进行常规的术前体格检查,准确定位,严格消毒后,在突出的椎间盘节段用开口器扎一个小孔,放置工作套管,导入椎间盘微型摄像头及光源,将手术面放大60倍在17寸显示屏上进行髓核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