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较慢,由于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被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肩关节是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松弛,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要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
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另外,肩关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摩擦、挤压,容易发生慢性劳损(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就像衣服袖子那样包围着整个关节,因此有人把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称为“肩袖”)。变化的肩袖,就像衣服由新到旧一样,稍加外力就会撕裂、损伤,因此,肩袖的变性是产生肩周炎的重要内因。
综合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应该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概括而言,应该有寒、伤、静、老四个方面,其中,“静”、“老”属于内因,而“寒”、“伤”属于外因。
1、内因——因“静”、“老”导致的肩周软组织慢性劳损或变性
“静”是指静而少动。调查发现,肩部经常受力而得到锻炼的体力劳动者和某些运动员,肩部肌肉发达,肩部的软组织坚韧而富有耐力,协调性好,不易患肩周炎;而脑力劳动者及一些肩部活动少的职业,比如教师、驾驶员、伏案工作的绘图员、文字工作者等由于臂部肌肉缺乏锻炼,周围软组织缺乏耐力,加上长时间一个姿势工作,使肩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虽然没有重力牵拉,但肩部肌肉的持续紧张也可导致其疲劳的发生,致使局部常有代谢产物积蓄,到老年期,这种累积性的劳损可使肌腱、韧带等组织出现退化、变性,此时,即使偶然的轻微牵拉或挤压等刺激,也有可能诱发肩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产生充血、水肿、渗出等病理变化,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进而引起肌肉的痉挛。炎症迁延日久,便可能出现粘连等病理变化。
事实上,只要使肩关节不动或少动,久而久之都可能发生此病,脑血管病患者瘫痪后出现的继发性肩周炎也属于这个原因。
“老”是指骨骼和软组织出现老年性退行性改变,出现肌腱、韧带的老化变性以及骨质疏松等变化。50岁左右是人类生命周期由壮年向老年退化的阶段,在此阶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性腺功能明显衰退,由此极易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所谓的“更年期综合征”。
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并不丰富,进入老年期后,由于骨质疏松、肌肉松弛无力,体力活动及肩部运动量一般均减少,增加了肩周炎的发病机会;同时,由于更年期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影响,进一步使血液循环缓慢,大部分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供应状态下降,这些病理变化在肩部可导致软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蓄积增加,容易在即使是较弱的刺激下出现无菌性炎症或组织变性。
2、外因
(1)受凉
风、寒、湿和其他外界因素的侵袭是肩周炎的重要诱发因素。乘车开窗肩部受风、睡眠时袒裸肩臂、冒雨淋水、在冷库等湿冷环境中工作等情况都可能使肩部受到寒冷刺激。
动物实验证实,对肩部给予超量的风寒湿刺激可使肩部微循环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初期出现微血管收缩—扩张—再收缩—再扩张,最后出现微血管充盈、血流壅滞,循环障碍,并且可见组织内炎性物质渗出,浸润于局部;后期渗出物部分机化,肉眼下可见到肌腱及关节周围粘连。这些炎症反应过程充分证明,超强度的风寒湿刺激是引起无菌性、缺血性炎症的一个明确的致病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寒冷及潮湿的侵袭,留滞经络关节,使筋脉拘挛,肢体屈伸不利,寒凝血滞,气血受阻,不通则痛。
(2)外伤
肩关节的解剖与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关节功能(屈伸、收展、旋转等)的实现必须依赖韧带、肌腱和骨骼肌的支持,由于肩部肌肉、韧带等组织运动频繁,负荷较大,因此损伤的机会较多。
无论是超强度的外力损伤,还是在没有精神准备情况下的突发外力作用,都可以损伤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肌腱,使局部充血、水肿、渗出,进一步可发生机化、粘连等病理变化。即使是慢性累积性损伤,其受力也在肩关节软组织可承受的强度范围之内,组织也会出现慢性疲劳,导致强度和韧性下降,且组织内部出现损伤及有关病理改变。
关于肩周炎的病理变化,目前认为是由于肩关节缺乏运动,致使局部代谢障碍,血液及淋巴的周流阻滞,从而在关节周围如关节囊、腱袖、肱二头肌腱及喙肱韧带等都处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炎性渗出,细胞浸润。
晚期患者,关节内发生粘连,关节外的组织也发生纤维化或形成瘢痕,可极大地限制肩关节的活动。
针刀医学认为,肩关节的上述病理变化将造成肩关节的动态平衡失调,治疗不及时将造成病变范围的不断扩大。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主要部位是肱二头肌长短头、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的起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