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牵引
(一)牵引的治疗原理
1.松弛颈部肌肉 可使肌肉逐渐放松,使颈项部疼痛得以缓解或消失,同时使颈椎外平衡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纠正颈椎的列线,有可能使颈椎不正的列线完全恢复正常(但病程过久者不易恢复),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牵开椎间孔 随着椎间关节的牵开,两侧狭窄的椎间孔亦可以同时被牵开,从而缓解了其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作用,对脑脊膜返回神经支及根管内的血管支亦起到减压作用,从而使局部疼痛减轻。
3.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 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可有患节椎间隙逐渐被牵开,其范围约0.5~3mm。这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尤其是早期及轻型病例,突出物尚未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就有可能向原位还纳。
4.缓解、纠正椎动脉的折曲状态 椎动脉位于横突孔之内,由于颈椎的失稳,压迫、刺激椎动脉,引起该椎动脉折曲、狭窄及痉挛等现象,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通过牵引,可缓解、纠正椎动脉的折曲、痉挛,缓解和解除椎-基底动脉缺血,也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
5.纠正椎小关节的紊乱 由于颈椎内外平衡失调,椎小关节囊过度松弛,在某种剪力作用下小关节发生错位、或滑膜在错位下嵌顿于关节腔内,因而引起剧烈的颈部疼痛。在牵引作用下,椎间隙和椎小关节间隙被前拉开的同时,椎小关节囊得以松弛,同时小关节的嵌顿和错位也可因牵引而得到纠正。
6.制动作用与固定作用 通过牵引力使头颈部处于相对固定状态,限制了患者头颈部活动,使患处运动幅度有限,在牵引状态下,使颈椎列线处于正常状态,椎体间关节无扭曲、松动及变位。
7.减轻局部的创伤性反应 在患颈椎病急性期的情况下,或是伴有患节局部外伤,多伴有创伤性反应,表现为水肿、充血、渗出增加等。通过牵引所产生的固定和制动作用,局部疼痛得以缓解,同时创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也得以改善,使局部渗出、水肿和充血得以消退。
(二)常用牵引疗法
1.坐位牵引法 坐式牵引是用枕颌带(Glisson带),通过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轮,再经另一滑车下垂进行牵引。
2.卧位牵引法 患者卧床,床头放置滑轮,后枕及颌部用枕颌带兜住,牵引绳通过滑轮,接连上牵引重物,牵引重量一般为1.5~7.5kg。此牵引法优点是患者可以充分休息,可以在睡眠时牵引。
3.充气式支架牵引:即利用特制之颈椎牵引支架上气囊的充气量多少而调节牵引力的大小,从半公斤至数公斤不等。
4.携带式牵引是利用患者双肩作对抗牵引。用一个拱形架,下方用肩托支住两肩,此架内侧是可以螺旋升降的支柱,有调节螺丝可以调节高低,也就是调节牵引力,枕领带固定在拱架顶部,自已调节好牵引力,感到下颌部不痛,颈部舒适即可。其优点是患者可以坐,也可走动。缺点是两肩施加压力,部分患者感觉不适。
5.升降式牵引床:亦属卧式牵引,是源于中医学骨伤科的一种牵引方式。即用枕颌带固定头颈部后并固定到床头,利用装置将固定头颈部的床头升高,同时床的另一头降低,将头部升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利用人体自身的重力达到牵引的力度。一般在牵引颈椎时,牵引床和水平面的角度多在25°左右。
(一)适应证
即利用接近体重1/2左右之重量对患者头颈部作短暂时间牵引。在各种类型的颈椎病中都有其适应症。但同时也都有非适应症,因此应当谨慎使用。
1.根型颈椎病 对于因椎节不稳对颈脊神经根造成压迫和刺激者、因颈椎间盘突出(包括膨出和脱出)压迫和刺激颈脊神经根者、或其他不稳定原因造成症状波动较大者及早期病例。
2.脊髓型颈椎病 对由于椎节不隐,或髓核突出等造成的脊髓前方沟动脉受压中央型者疗效较佳。但此种类型如操作不当易发生意外或加重病情,故操作者必须有经验,并密切观察锥体束症状变化,一旦恶化立即中止。
3.椎动脉型颈椎病 对钩椎关节不稳、或以不稳为主伴有钩椎关节增生所致的椎动脉供血不全者疗效最佳。
4.颈型颈惟病 仅用于个别症状持续不消者。因大多数病例采用一般牵引和其他疗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二)禁忌症
1.年迈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以防意外。
2.除外肿瘤、结核等骨质破坏性病变。
3.椎管内有明显的致压物(髓核、骨赘等)者。大重量牵引易引起颈椎推旁肌群及韧带的松弛,椎体不稳,压迫症状增重,同时给手术造成障碍,使手术后的内固定物域植骨块容易滑出。
4.枕—寰关节或寰—枢关节不稳者慎用。在一般情况下,尤其是临床经验不足者,切勿任意选用。但如使用不当易引起致命后果。
5.颈椎病伴有的并发症不适宜用此法者。如落枕(颈部扭伤)、颈部急性损伤和严重的心血管疾患等,以防加重病情或发生意外。
(三)注意事项
1.本疗法属于一种专门技术,未经严格训练者不宜单独进行。
2.牵引前应除外其他病变。
3.牵引时症状加重者应立即中止。
4.采用机械及电动牵引用具时,除对其电器及机械性能应有全面了解外,要保证电源动力,以防中途发生故障而引起意外。
三、制动法
(一)制动的目的和作用
1.作用 使颈部肌肉获得充分休息,缓解因肌痉挛所致的疼痛;减少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对脊髓、神经恨及椎动脉的刺激;减少颈椎间盘的劳损、延缓退变。
(1)局部休息:局部的休息和安静是康复的基本条件。
(2)保持有利病情的体位:以椎节退变为主者,前屈位将增加椎间隙内压而促进病情发展;以椎管发育性狭窄及黄韧带松弛为主者,仰伸位则加重病情。因此,选择有利于病情的体位将颈部加以固定与制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避免外伤:颈部加以固定与保护以避免外伤,对颈椎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4)有利于恢复平衡:固定与制动不仅有利于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同时可以避免颈椎病理改变的进一步加剧。
2.术前准备 防止颈椎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减轻或消退颈部软组织损伤性渗出、水肿、纠正列线不正等,从而有利于手术操作,并降低了术中意外的发生率。此外是为术后采取同样措施进行准备。例如特制的石膏床及支架等,均需在术前定制、试用及训练。否则术后如有不妥则影响使用及术后治疗。
3.术后康复 是为了使手术部位获得外在稳定,有利于手术部位的早日恢复。任何一种手术均为一种创伤,因此,局部的固定与制动既可减轻手术局部及邻近部位的创伤性反应,并为其创伤修复提供基本条件。
(二)颈椎制动的种类和方法 颈椎制动包括颈围、颈托和支架3类。
1.颈围 颈围制动范围小,但可以自由拆卸。常用颈围有石膏和塑料两种材料制成。后者比较轻便.容易携带。
(1)石膏类颈围: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方式。
(2)塑料类颈围:
1)简易颈围,与一般颈围相似,上、下两边缘缝有软边以防锐缘对颈部皮肤的压迫。适用范围同一般颈围。
2)撑开式颈围:即由宽、窄两条塑料片制成,于两条中部装有塑料搭扣,可视颈部长短与病情需要而随意增减两块条状物的间距。如间距大于颈部长度时则具牵引作用,或使其保持仰伸与前屈体位。适用于因椎间盘突出与脱出所造成的脊神经、脊髓及椎动脉受压者。对骨源性颈椎病仅起固定与制动作用。
2.颈托 颈托上面托住下颌和枕骨,下面抵住双肩,前面胸部和后面背部稍延长以阻止前后活动。颈托的活动度较颈围小,制动效果好。
3.支架 支架是用皮革和钢条制作,前面两钢条上端为下颌托,下为胸部护片;后面两钢条上端为枕骨托,下为背部护片,各有3条皮带前后连系,中间皮带通过肩部两块垫片,收紧皮带可使枕颌与两肩距离加大而增加牵引力。
颈椎制动效果最好是牵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轻度颈部不适,用塑料颈围即可。术后患者宜牵引,或用石膏颈围,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制动。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尽管颈椎的固定装置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但长期应用则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强硬。因此使用此类装置要注意时间不宜太长,要及时除去固定装置,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当加强颈胸部的适宜的锻炼,避免其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