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由于多种疾病有着相同的症状,所以借助现代医学设备进行确诊疾病十分重要,本文将向大家介绍造影检査。
颈肩腰腿痛的造影诊断方法有蛛网膜下隙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随着近年来CT、MRI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除某些特殊疾病外,造影技术由于有一定创伤,造影剂滞留体内等缺点,已越来越少地应用于临床。以下简要介绍颈段、腰段的椎管造影正常表现。
1.颈段颈段脊髓比较粗大,但由于颈髓后方和侧方的蛛网膜下隙较宽,故造影时取仰卧位和侧卧位不易显示脊髓影,而前方碘柱较薄,故取俯卧位、垂直正位和水平侧位投照可清楚地显示脊髓影。
由于焦片距和物片距不同,脊髓宽度测定数据常稍有差异。一般自第3颈椎水平脊髓影开始增粗,直至第2胸椎为止,其中以第5、6颈椎处最宽。若以第2颈椎、第6颈椎水平分别予以测量,第2颈椎水平脊髓宽度(横径)为1.2〜1.9cm,平均1.6cm;第6颈椎水平脊髓宽度为1.3〜2.lcm,平均1.85cm。故一般认为颈髓宽度不应大于2cm。
正位片见中央部脊髓是宽条状透光区,两侧蛛网膜下隙在每个椎体下缘平面均呈对称的向内凹形、间以三角形突起的神经鞘袖连贯成齿状轮廓,如鞘袖充盈良好,应为两侧对称,并可见其中有透光细条影,为神经纤维的投影。颈椎发出的神经纤维与胸腰段不同,进入鞘袖初并不联合成单一的神经根,而呈两根或多根纤维束,待向外伸展后方融合成神经根。在椎动脉下方碘柱的中央可见一卵圆形光滑充盈缺损,为齿状突的投影,不应误为病变。此影在仰卧位及侧卧位时不易见到。
侧位片上,颈髓是一略向后弯的不透光柱状。其前缘锐利而整齐,由于硬膜外腔前部很薄,碘柱几乎紧贴脊柱后缘,在每个椎间隙水平可有一极轻微的凹陷,此凹陷距椎体后缘一般小于2mm。另外在环枢关节相当于齿状突处,碘柱前缘可见一轻度后突的弧形压迹为齿状突后的横韧带投影。碘柱的后缘相当于每个节段的黄韧带处可向内凹陷,造成波浪不平,特别在颈椎过伸位时,相邻椎板靠扰而黄靭带向内挤折,这种波浪不平的形态就更明显。
2.腰段腰段正位,硬膜囊在第1腰椎水平可见中央是锥形透光区,为脊髓圆锥的投影,其下呈多数较长透光细条影,为马尾神经的投影。在硬膜囊侧壁的马尾神经,沿相应的椎弓根内缘,向外、向下斜行,此段称为神经根,它包绕在不透X线的轨道状的神经根鞘中,二者合称为神经根鞘袖。
随着马尾神经数量减少,硬膜囊每向下一个节段,横径平均缩小约2mm以内,但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变细。在一个节段内,其边缘较平直,不向内凹,若做上、下相邻节段比较,出现突然变细,或在相邻两个神经根鞘袖间的碘柱边缘向内凹人变细,或上一个节段横径反比下一节段窄则为异常现象。
侧位以俯卧水平侧位片为宜,碘柱前缘一般紧贴椎体后缘,于椎间隙平面,椎间盘对碘柱的压迹一般不超过2mm,但腰骶间隙处因脂肪组织较多,可较深一些。此外压迹的深度与体位有关,过伸位时椎管容量小,压迹加深,屈曲位时椎管容最增大,压迹变浅。
盲囊末端位置_般在骶2淮水平,有时也可终止在第5腰椎下缘,不应将其误认为腰骶间隙椎间盘突出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肓端阻塞。盲囊末端形态变异也较多,以立位投照显示最佳,常为圆锥形,也可为球状、笔尖状。当肓囊位置较髙而又呈笔尖状时易误为硬膜外占位性病变,若有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不引起硬膜囊改变,造成假阴性的造影征象,必须注意分析。
造影下神经根形态与分布:在正位片上,神经根自硬膜囊分出,通常在同一平面,两侧几乎对称,其显影鞘袖的长度2〜14mm,向下呈圆锥形。腰3~5和骶,神经根鞘袖发育最好,并逐次增长,骶神经鞘袖间排列较近。神经根鞘袖与硬膜囊侧壁相互连续,连续处称根囊线,其间夹角称根囊角,一般为锐角,也有咯呈圆钝形,但均小于90°,以正位及斜位显示清楚。各神经根起始平面与椎间隙位置不完全相同(图3-18)。骶,神经根从腰5骶,椎间隙或恰好从其上方分出;腰5神经根从腰4~5椎间隙或恰好从其下方分出;腰4神经根从腰3~4椎间隙下方分出。除骶神经根外,其余神经根投影均可与下关节突内缘重叠,须认真分辨。
造影的斜位以20°〜25°为宜,神经根自硬膜襄发出后,略向前下外倾斜,行走于椎间孔内,其向前的倾斜度为20°。如斜位投照角度过大,使神经根鞘袖与硬膜囊重叠,则影响观察。腰3~5神经根因其起始部位稍低,在斜位片上常可见其在椎弓根下方,或与峡部重叠,好象绳索牵住“狗颈”,又称为“系颈征”。
侧位神经根鞘袖与硬膜囊重叠,不易显示。腰骶神经根有长短、粗细分支和骶神经周围囊肿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