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着长辈都认为“人年纪大了,一定会愈来愈驼背”,误以为这是正常老化的必经过程,其实老年人的驼背有很多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脊椎压迫性骨折所造成。
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原因在于骨质疏松症是没有症状的;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就是骨折。脊椎的骨折会造成背痛及驼背,而髋部骨折常造成日后的行走困难,需使用助行器或卧床,严重者可能会影响长期存活率。
哪些族群要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评估呢?65岁以上女性及70岁以上男性,都应评估骨松性骨折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给予治疗。而50岁以上若已有骨松性骨折,也应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检查或治疗。
一般人从35岁之后,骨质密度会逐年下降,特别是停经后的妇女因为荷尔蒙的缘故,骨质密度会急速下降,于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就十分重要了。而一旦发生骨质疏松症后,则要避免骨折及骨质密度持续下降。非药物的治疗包括有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饮品、增加钙和维生素D3摄取、从事运动、平衡训练、改善居家及公共环境等。
在过去的研究中显示,45岁以上群众有规律运动的人,可以有效降低44%的腰椎骨折,减少40%因跌倒所导致的骨折、以及降低51%的总体骨折发生,这告诉我们:运动对于促进骨质及预防骨折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会说:“运动?有呀,我每天都有运动!”然而国人习惯的运动,包括游泳、自行车、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对增加心肺功能及平衡有帮助,但对增进骨质密度的帮助并不大。过去的研究指出,悠闲的走路或是低强度非冲击性的运动,像是骑单车或游泳,是无法有效增进骨质密度的。高强度或负重的运动比悠闲活动有效,但同时也要小心在运动时发生跌倒或骨折。陆上的运动对骨质的帮助较水上运动佳。承重运动如登阶及跳跃,可以有效增进近端股骨的骨质密度。然而不管是哪种运动,均只有对训练到的部位有帮助。因此,在过去的指引及建议,并不建议只做单一种特定运动,应该融合多种类的多元性(multi-component)运动,并包含阻力训练、承重运动及平衡训练,且最好能有背部伸展肌群训练。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针对骨质疏松族群的运动,提出5大原则:
1、专一性(Principle of Specificity):只有接受到承重或刺激的骨骼才有效。无法单靠某个部位的运动,就有全身性刺激骨质生成的效果。像是背肌强化运动(Back extension strengthening exercise)可以增进腰椎骨质,而跳跃运动则有助于下肢股骨的骨质密度。
2、逐渐过负荷原则(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Overload):运动的强度应该循序渐进,从频率、次数、时间等面向,逐步增加承重强度。
3、回复原则(Principle of Reversibility):一旦停止运动,之前运动所累积下来的成效就会慢慢消失,因此必须要维持好良好的运动习惯,才能保持良好的骨质密度。
4、开始密度数值原则(Principle of Initial Values):一开始骨质密度愈差的人,经过运动后骨质密度进步的情况愈明显。所以骨质密度愈差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更需要运动。
5、成效天花板原则(Principle of Diminished Returns):运动所带来促进骨质密度的效果在一开始运动的5~6个月最为明显,之后进步的情况则会趋缓。然而仍然要有持续运动的习惯,才可以让骨质疏松维持在较佳的状态。
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症高风险族群的运动建议:每周应有4~5天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以包含承重运动最佳,像是登阶、跳跃等;每周1~2天的阻力训练,应特别着重核心肌群、背部、髋部、腿部的肌群训练;每周5~7天的静态伸展运动;最好能搭配训练平衡感的运动,像是太极拳,以避免跌倒造成髋部骨折。
除此之外,如已确诊骨质疏松症,应避免高冲击性运动,以免造成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弯腰时角度过大、或过度旋转腰部的运动,这可能会对腰椎骨产生极大压迫,甚至造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