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卡卡、手腕酸痛,小心“妈妈手”上身。康复科医师指出,俗称“妈妈手”的手部“狭窄性腱鞘炎”,并不是只有妈妈才会得到的疾病,凡是手部需要经常做出重复性动作的人,就有可能得到,若轻忽就易酿成慢性发炎,千万要小心。
凡是手部需要经常做出重复性动作的人,小心“妈妈手”上身。
物理治疗师王俊介指出,妈妈手常见30至50岁妇女或刚生产过的产妇,需反复使用拇指工作者,也是好发族群。原因可能是不正常用力或反复用力过度,例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拧物品、打字、裁缝工作等有关。
妈妈手发病原因 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关
近来来,长时间使用手机,成为“妈妈手”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许多人同时也有板机指,3成同时发生于两手腕。特点是上臂疼痛,常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当手腕及手进行扭拧的动作、拇指的反复伸直或屈曲,都会使疼痛加剧。
提醒民众,妈妈手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产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减少、拇指活动受阻等。初步治疗包括:吃消炎止痛药、多休息,复健伸展或以副木固定,症状都可以缓解。局部类固醇注射效果良好,一般而言,不要超过3次以上。
家庭主妇只要拿起锅铲,右手大拇指附近肌肉就会疼痛,经检查发现患“妈妈手”,后来使用体外震波治疗,症状即有明显改善,并能开始重拾锅铲替家人准备餐食,让全家人不用再当“老外”。
物理治疗师王俊介强调,虽然妈妈手的患者可以接受超音波、电疗、热敷及牵拉运动等物理治疗疗法,并穿戴手部护具,避免过度使用,但是恢复时间较慢,以这位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有耐心地接受至少3个月的治疗,才能慢慢缓解疼痛。
治疗妈妈手 体外震波恢复快
而体外震波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利用震波打在较深层肌肉,使微血管新生,达到组织再生及修复,舒缓症状,让患者获得较佳且较快速的恢复效果。但需视疾病程度而决定治疗次数,建议治疗约3至5次,每次间隔5至7天疗效最佳。
但要注意的是,若病患具有骨髓炎、患处急性感染发炎,或是治疗部位有开放性伤口者、14岁以下儿童及孕妇、有凝血疾病或服用抗凝血药物者(高血压)、恶性肿瘤及肺组织涵盖在焦点范围内,都不适用震波治疗仪。
【小叮咛】:
多休息是治疗妈妈手的最好方法,因为休息是人体组织修复或提升免疫力的根本之道,不论是辛苦的妈妈或是忙碌的上班族,都应该适时放下手边工作,避免过度使用造成负担或伤害。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活的精采、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