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张仲景提出“历节”之名,宋代严用和称之为“白虎历节”,现代医家焦树德所倡“栝搏”之说,皆说明该病与一般痹病的区别。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是裏賦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复感风寒湿邪,正邪相搏,致筋脉痹阻引起。其病机是气血凝涩、骨节失养;其特点是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其病理因素为痰瘀。辨证施治仍为目前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段,依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气血脏腑虚损及活动期、馒性期等,对本病所分证型大致有40多个,体现了治疗本病的多种方法与思路。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复发率高、治愈率低,治疗上还是比较棘手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可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选择有针对性的中医疗法,从而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与中医的瘀血阻络的病机极为相似,而临床实验也证明,采用活血化挤药,能够抑制滑膜的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改善软骨细胞的功能,促进新骨生成及修补。所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即使在早期无舌脉瘀血证可辨的情况下,仍可依据本病必有瘀血改变的病理,辨病施治,即可尽早地、适当地加人活血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水蛭、土鳖虫、红花、乳香、没药、泽兰、姜黄、桃仁、三棱、莪术、全蝎、地龙、娱蚣、鸡血藤等。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分型灵活选用。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符合中医的血瘀证病机,活血化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型众多,但常见的是以辨寒热而分为以下4型:
1.偏热型
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活动期。症状:见手足小关节咖^疼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关节功能曄碍,并有发热、汗出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薄白,脉象细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化瘀为法。
选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牡蛎,桂枝,甘草,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裔〕,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三妙丸(苍术,黄柏,牛膝〉等加减。活血化瘀药常选用赤芍、秦艽、穿山甲等。
2.偏寒型
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活动期。症状:见手足小关节肿胀疼痛’指趾僵硬,功能庳碍,阴寒天则加重,怕风怕冷,四肢发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病程较长者,手足关节轻度变形。
治疗:以温经逐寒、活血通络、通利关节为法。方药:如乌头汤(乌头,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蜜〕,阳和汤(熟地,白芥子,鹿角胶’麻黄,肉桂,甘草)等加减。活血化瘀药常选用片姜黄、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3.寒热锊杂型
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活动期,也可见于馒性活动期。症状:见手足关节肿痛较剧,指或趾关节僅硬或变形,关节局部灼热但怕风怕冷,症状反复性大,舌荅白或薄黄,脉象滑或咯数等。治疗:应予寒热并用、活血化疲为主。
方药:如阳和汤与仙方活命饮0丨I山甲,堪角刺,当归,金银花,甘草,赤芍,乳香,没药,花粉,防风贝母,白芷,陈皮)等加减。活血化疲药常选用片姜黄、赤芍、穿山甲、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
四.缓解穩定型
症状:见关节肿痛不明显,关节已变形,化驗一@特殊症状。治疗:应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固本为主,祛风活络、祛痰化疲治标为辅。
方药:如蠲痹汤(当归,赤芍,黄芪,姜黄,菜活,防风,甘草,姜,枣〉,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熟地黄,白芍,当归,川弯,桂心,获苓,白术,牛睐,人参,甘草〉,身痛逐瘀汤(秦艽,香附,弟活,川象没药,地龙,五灵脂,牛膝,当归,桃仁,红花,甘草)等加减。活血化僚药常选用乳香、没药、三梭、莪术、当归、鸡血藤、丹参等。病从络,可加虫类药物,搜剧经络,如全蝎、地龙、水蛭、土鳖虫、蜈蚣、穿山甲、白花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