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全国神经紊乱和中风研究院(NINDS)网站信息,睡眠还可以粗略分成2部分:快速动眼期(REM)跟非快速动眼期(NREM)。当身体入眠后,就会在REM、非REM之间交替循环,深度睡眠属于NREM的范畴。
政治大学睡眠实验室主持人、心理学系教授杨建铭解释,睡眠前半段是NREM,后半段是REM长度较长。REM醒来后,80%能忆起“印象深刻的梦”;梦醒后,如无法记得太多细节,则较可能属于NREM,“NREM做的梦境,比较不那么鲜明。”
不过杨建铭说,要确认“真正的深度睡眠”有多长并不容易,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感受醒来后的身体状态,“如果睡醒后很疲倦、觉得自己没睡饱、很累,可能就是深度睡眠不足。”杨建铭解释,临床上治疗睡眠困扰,会先从生理干扰(如:呼吸中止症等)着手,后续再缓解睡眠者的精神压力。
深度睡眠要多久才够?
深度睡眠多久才算够?杨建铭说,科学上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不过发育中的青少年或年轻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深度睡眠,来帮助身体生长、修复。根据《睡眠健康》期刊的研究,学龄孩童约需20~25%的深眠时间,成人则需要16~20%的深眠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缺乏深眠时间,并不一定代表有睡眠障碍,但深度睡眠确实较容易创造有质量的睡眠经验。
深度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关,年纪愈大,愈难进入深眠,且男性的减少幅度比女性更明显。30岁以下的人,每晚平均能享有2小时的深度睡眠;65岁以上的人,每晚平均只有30分钟能进入深度睡眠,有些人甚至一整晚完全没有深度睡眠。
睡眠时间分为4大阶段
根据《睡眠障碍与睡眠不足》一书,我们的睡眠有75%时间都属于“NREM”,包括深度睡眠在内(约占13~23%),其余只有25%是“REM”。
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发布研究,修改过去学界对睡眠的定义,将睡眠主要分为4个层次(3个NREM、1个REM),每一层都各自有修复认知表现、或让体力恢复的功能,同时也进行记忆巩固(memory consolidation),让大脑消化、处理白天吸收的信息。
N1(约数分钟):属于NREM的第一层,从清醒进入睡眠的状态,介于半睡半醒之间。此时心跳、动眼速度、脑波和呼吸活动都开始趋缓,肌肉则渐渐放松,偶尔会有抽搐现象。
N2(占总长约50%):“浅眠”占整晚睡眠时间最多,全身的系统、核心体温慢慢下滑,眼球停止转动。身体虽然活动力骤降,但偶尔还是会有突然出现的活动(比如半夜惊醒)。
N3(深度睡眠,占总长约13~23%):也称为“慢波睡眠(SWS)”或“Delta波睡眠”,肌肉会处于全然的放松状态,心跳、呼吸、脑波都降到最低点。即便周遭有巨大声响,也很难把深眠的人吵醒。每个周期的深度睡眠从45~90分钟不等,属于NREM的最深一层。
REM(占总长约25%):入睡后约90分钟,会进入REM睡眠,眼球以高速左右摆动,呼吸变快且不规律,血压跟心跳速度开始上升,脑波也回到与清醒差不多的状态。REM是最容易做梦的阶段,此时手臂、大腿都会暂时陷入“瘫痪”,防止身体将梦中的操作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