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百科 > 健康资讯 >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并非适合所有人

发布: 2014-07-23 22:16:17  | 来源:www.xdjk.net  |编辑:Alice  |查看:
本文相关:抗血小板药
收藏
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且重要的“核心措施”。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的马格丽特·赫克勒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但是,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并非适合所有人。有时候,它会失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的看法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应当注意监测血小板功能。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但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
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
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不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或许正是由于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缺失,导致了目前血栓性疾病危害十分严重。
因此,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预防和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帮助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用药调整,确保对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避免或减少副作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有多种,依据所检测的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大类:血小板黏附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以及其他类(全血电阻抗法、血栓弹力图法、剪切力法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