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总是差那么临门一脚,在跨与不跨的那个关口反复徘徊,难以跨越。
那个难以跨越的坎,多半与我们如何看待困难有关,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么害怕困难本身,而是要脱离“舒适”、要放弃的东西在现在看起来太“不安”了,深怕放弃了,就踏入一个注定失败的终局里。
但如果,不踏出那一步,我们看似还拥有了“稳定、舒适”的现况;那么与其面对未知的未来,甚至可能是失败的结局,倒不如面对已知的现况,也不至于太差。
通常我们会困在这里,与我们如何看待困难有关。
你把困难视为挑战或灾难?
若我们把困难视为挑战,我们相对愿意付诸努力、时间、心力去尝试与克服,因为挑战有时往往激励我们向前迈进。当我们把它视为挑战时,我们的身心状态也会帮助我们准备要去因应它。
但若我们将困难视为灾难,灾难表示我们内心深处最害怕、最恐惧的事情即将要发生,对身心最直接的反应,往往是激发了我们的生存反应:战斗(fight)、逃跑(flight)、僵呆(freeze)。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有时我们倾向于大吵一架(战斗),或是选择逃避、假装没事、拒绝面对(逃跑),或者是愣住、动弹不得(僵呆)的反应。
面对一个未知的困境,我们会感到害怕、恐惧、不安,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并非我们太脆弱,这是一个身心的提示,告诉我们前方有新事物即将来临。而我们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像打电动闯关一样,试试看我们要选用哪个模式来因应它,是挑战模式?或是灾难模式?(推荐阅读: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 踏出舒适圈,看到不同的视野)
你的眼光聚焦于现在还是以后?
你相信自己会成长吗?还是就此失败?华人考试制度“一试定终身”的概念深植人心,让我们害怕犯错,觉得一旦失败就断定了未来的注定失败。
但你不是失败,你只是还没学会。这不是一个结局、不是一个终点,这场人生的马拉松还没结束,这只是个开始,开始之后,这只是一个过程。
放眼过程而非聚焦当前的结果
练习避免只聚焦在当下的结果,当我们聚焦在当下的结果,容易倾向于用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来定义自己,而忽略了过程中自己的进步、成长、挫折、失误,以至于忽略了我们可以如何鼓励自己、修正自己,并继续往前,因为我们会认为自己“已经”失败,而非“还没”成功。
但所谓“成功”往往来自许多经验的累积,包含许多我们认为“错误、失败”的经验累积而成。
但若我们的容错率低,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我们就无法一步一步慢慢累积,进而达成目标。
容错率低、或习惯用结果定义自己,也会不断造成自我打击,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并以失败回推,“对、我就是笨”,“对、我就是没有能力”,进入一个僵化的恶性循环循环,自我消耗。
阿德勒心理学学者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曾说,“人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过程导向帮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看见自己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策略,这些都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能力,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拉长战线、眼光放远,容纳自己在过程中的失误。
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练习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让你的人生不是只有荣誉榜,让荣誉榜回归符合真实的情况,每个优异的表现,都是来自于日常的积累、重复的练习、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修正与调整、重新导向等。
只有当我们愿意让自己停留在过程里,也许不舒服、也许困难、也许充满挑战,但也会随着你的投入,增加你的思考、点子、策略等。随着你愈来愈多的投入,也会让挑战难度慢慢降低,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过程中的困难之外,也增进了更多你对这个任务的掌握。这也是训练所谓的“心理韧性”的过程。
有的时候,困难未必代表我们无法面对压力,而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但浸泡在错误里,才有可能帮助我们“面对”错误,进而修正、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