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无时无刻闪现各式各样的想法,包括对自己传递的讯息。这般自我对话无声,但却深刻影响情绪及生命。你是否注意过,心中的自己总是温暖地接纳你、支持你、提供具体建议,或者冷淡又消极?
“你又搞砸了?”“你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吗?”“你就是没有人家那样的天分。”身边的人是否曾经对你说过类似的话?你又是否经常对自己这样复述?
加拿大的心理学者基恩.列斐伏尔等人指出,人们自我对话的风格可用“亲和性(affiliation)”、“支配性(dominance)”两大关键向度来归类—“亲和性”光谱的一端是指对话内容亲切、支持性高,另一端则让人感到有距离、甚至有敌意;“支配性”光谱的一端是指对话内容提供积极指导、方向感,另一端则是消极、漫无目的。
以这两个向度来看,上述几句话的“亲和性”及“支配性”都低,简言之,冷淡、消极、毫无建设性。
冷淡严厉又无建设性 最伤情绪
不同的自我对话风格会对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列斐伏尔等人招募2百多人,请这群人每天将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及负面事件书写成日记,并自我评估情绪反应;两周后,将这些文字记录搜集起来进行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刊登于美国心理学会(APA)出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作者群也在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会(SPSP)网站撰文讨论。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都有典型的自我对话风格,而自我对话风格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亲和性”及“支配性”均低的话语(像是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可能带来最糟的情绪;相反地,“亲和性”及“支配性”均高的对话,也就是温暖、接纳、支持性强、能自我提供指导及建议者,通常能带来最好的情绪经验。
此外,研究人员注意到,人们跟自己对话的模式、与跟别人互动的模式未必相同,特别是对于负面事件的反应。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经常给予遭遇不幸的朋友温暖支持,但却对自己严厉、内心深处并不那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