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句话都说得小心翼翼,担心一不小心就让同事发现:我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笨蛋,”很难想象,这句话是从眼前这位年轻的产品经理口中说出。
在庆祝好友升迁的聚会,原本预期会听到她兴高采烈地谈论如何在新职位大显身手,却意外地发现她对于自己工作表现的不安与怀疑。在大众眼中,她就是所谓的“人生胜利组”,一路从一流学校毕业,顺利进入知名外商公司,职场上的表现也获得上司肯定,短时间内被提拔到现在的位置。外表看似风光,好友却觉得这些成就只是因为运气好,她没有大家说得如此优秀,她在公司过得提心吊胆,担心同事发现她只是一个没能力的“冒牌者”。
什么是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克兰斯(Pauline R. Clance)和因莫斯(Suzanne A. Imes)在1978年提出,他们发现在成功女性身上容易有一种心理现象:即使她们在职场或学术界的成就已备受肯定,却难以发自内心地将功劳归因于自己,她们缺乏自信,并坚信自己被过分抬举。
后续研究证明,不单单只是高成就女性,不论性别、种族、文化或职业,许多人都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扰。将近70%的人都曾觉得自己是个骗人的“冒牌者”,尽管他们的工作表现亮眼,也有各种强而有力的外在证据证明他们的能力,但他们就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现在的成就,他们无法“内化”(internalize)与“承认”(accept)这些成功经验,也难以承受成功带来的掌声。
职场上的冒牌者
绩效导向的职场文化更容易放大“冒牌者”担心被揭穿的不安。在工作中他们常感到焦虑、自我怀疑并且常将自己与表现优异的同事作比较。他们害怕无法胜任手中的工作,因此会比同事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工作上,利用牺牲私人生活的方式完成工作。勤奋工作会为他们赢得成就与掌声,但也让他们承受更巨大的压力。“冒牌者”担心若不持续这样的工作模式,就会曝露他们真实的面貌。
完美不能犯错是“冒牌者”身上常见的特征。他们为自己设定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超高标准并用此要求自己,一旦有一点失误,就会不断地严厉指责自己。对“冒牌者”而言,顺利完成工作不但没有成就感,反而带来更多的自我检视与评判。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总有进步的空间,需要拚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也因此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这样的心理现象阻碍了他们的职涯发展,担心犯错让他们尽量避免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也不敢追求更高、更好的职缺。
为什么会有冒牌者症候群
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特质,尤其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这些“冒牌者”从小可能就是家族成员里表现优秀且特别的孩子,父母对他们也抱着极高的要求与期待,但是这些孩子的表现却又很少被父母鼓励与肯定。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许多“小冒牌者”贴着“资优生”的标签长大,他们要求自己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做任何事情都要立即上手。他们相信“笨蛋才需要努力”,付出多少时间与努力变成他们评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当他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精力学习新事物时,他们内建的“冒牌者”警报器就会响起,开始出现贬低自我的行为,觉得自己很糟、很笨而忽视自己特有的才能,也否认过去的努力与成果。
如何克服冒牌者症候群?
看到这里,你觉得自己也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症状吗?好消息是,它不是一种持久的症状,而是在压力与不切实际期待下的特有反应。透过一些方式,可以帮助自己练习摆脱冒牌者症候群的困扰。
1. 让证据说话
先把对自己的怀疑与批评放在一旁,问问自己几个问题:工作有顺利执行吗?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吗?假如答案都是肯定的,请发挥科学家的精神让证据说话,它们都充分证明你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2. 为自己的成功喝采
“自信”会影响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成功。有自信的人相信他们值得现在的成就;而“冒牌者”会觉得自己的成功只是侥幸的结果。无论如何,即使你有一点“小幸运”,这些成就仍是属于你的。不要对自己的成功有罪恶感,相信自己值得并接受它,好好为自己的成功庆祝一番,并享受它带给你的喜悦。
3. 假装一下,装久就成真了
觉得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冒牌者”也没关系,假装自己是个很有自信的人,并且把这场戏继续演下去。过些日子你会发现,你真的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装”只是一个弄假成真的手段罢了。
4. 记得,你并不孤单
冒牌者症候群是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却很少人谈论它。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也把这样的感觉当作“不能说的秘密”藏在心里。你害怕同事会揭穿你是个“冒牌者”,但他们自己可能也担心被别人识破是个“冒牌者”。
“我认识的你总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遇到许多困难都没有低头认输,想办法杀出一条血路,这些也都是在我面前装出来的吗?”庆祝会后,我开口询问好友。她愣了一下,眼眶含泪对我摇摇头。
我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对她说:“亲爱的,有时候冒出『自己不够好』的念头也没关系!只要记得,你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