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性格就比较怕事的,总会想很多,优柔寡断。在遇见一件事情,总是会想去回避他或者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且在不确定的时候也不敢再去问,就自己想。其实是很不好的一种想法。比如说去我叔叔家吃饭,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是啊,但是如果我一个人去我就回不好意思甚至于没饭吃,也不愿意去。居然会有这种想法。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说话绝对不会开口笑。但是没办法有时候你必需说,所以因为说的少,而不会说,一出口会说就会让人退避三舍,哑口无言。我们也知道很尴尬的,心里面也不行这样子。但是没办法不知道说什么啊。那接着。说出来啊!就完事了吗?不是的啊。没词说啊。也不会恭维,委婉什么的。心里面也有些抗拒。所以只能是沉默是金了。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而今这个世界沉默已经不是金了。其实我们也想改变自己。想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厉害,能说会道。但是经常会没有毅力去坚持。放弃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习以为常。很可怕的东西居然就是这样占据我们的思想。儒家思想温陶下长大,教会了我待人以礼、与人为善、对己则严…等等这些微不足道却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的品质。其实也并非远方才会有诗与阳光,你的身边拥有的才最珍贵。
与人相处之道,需爱自己更要会体会他人,下午约了闺密聚餐,一坐下,兰兰就迫不及待地说昨晚没睡好,因为脚丫冰凉,害她在被窝里不停地两脚互搓,却仍全身发冷僵硬,折腾到天亮……。“睡前一个半小时洗热水澡或泡脚嘛,”我的好心建议还没说完,她就大叫一声:“不可能,我替全家做祈祷,把家事全做完,伺候全家做完功课、洗完澡,然后,我已经没有力气做我自己的事了。”
兰兰为爱做了不只一件事,且是很多事,却同时也很累,一有机会就忍不住怨叫出来。是否你自己或周遭人也常陷入这种爱的负担里?
这跟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养的方法有关,我们被教育要爱国、爱学习、爱父母师长同学,以迄民胞物与,学习“孔融让梨”等爱他人的故事,而没有被教育要爱自己。我们都曾活在跟别家孩子比较的阴影里,总被打叉叉说还不够好、还要再改进、要急起直追某人……
我们总要活过很多岁数,学会从情绪伤害中复原后才知道:那些不可承受之重的苛责也是一种爱,但在那之前,其实我们迫切需要体验被“赏识”、 被“无论如何都接纳”的爱,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爱,来学会爱自己。
所以社会上一大票不快乐的成人,内心一直在批判自己:早上照镜子嫌自己鼻子太塌、身材太烂、家庭背景不怎样;夜里带着懊恼就寝,我真没用,今天处理事情怎么这么欠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