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老年人发生中风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患高血压时,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加上血管内的压力过高,使得血中的脂类物质更容易渗入到动脉内膜、沉积于动脉壁,因而促进形成或加重动脉粥样5更化。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血中脂质(包括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这些物质是促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因而,高血压病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存在。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动脉壁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和脂质沉积而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因此,当血压突然上升过高时,已经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脑血管壁就可能耐受不住这一压力冲击而破裂,这就是脑出血。
患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脂质的沉积,可在动脉内膜形成斑块呈“糜粥状”,使动脉管腔凹凸不平、粗糙、狭窄而且弯曲,使血管内的阻力增加,血流缓慢,流量减少,从而引起供血不足,或者发生血液凝固——即血栓形成,使血管堵塞,这就是脑栓塞。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或动脉壁上的血块脱落而进入血流就成为栓子,它也可能把脑血管塞住,而发生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中风。
如何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