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各种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留守空巢老人成常态,不少人只是以物质代替精神,认为给父母钱,给老人买些保健品就是尽了孝心,而忽略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
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是指对老人精神上抚慰,人格上尊重,生活上照料,情感上关爱,心灵上沟通。精神慰藉赡养,是对父母一生辛劳抚育子女成长的伦理要求,是一种注重人格多样化需求的关怀慰藉,也是当今必须引为重视的社会问题。
其实,满足老人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并不难,只要像谢马健、苏建立那样,将老人的感受,老人的高兴幸福真正放在心上,理解善待老人,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说话,孝并顺着老人的意,老人必将感受到亲情温暖、儿女们的孝道。
据相关统计显示,上海有30%老人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有部分老人常感到紧张、害怕、孤独———老人吃饱穿暖之后,还想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前,一场由专家学者、老年市民代表、新闻媒体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参加的研讨会,向我们透露了沪上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现状,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社会要照顾关爱老年人,更要为老年人提供展示风采,发挥潜能的舞台。
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有60%以上的老人对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但同时有30%的老人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有15%的老人“遇到事情想不开”,有5-10%的老人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孤独,以及对自己的事情不能作主。由于老年期会遇到退休、丧偶、亲友过世、自己患病、生活习惯改变等等人生“负性事件”,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抑郁,损害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服务,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上海的老年人活动场所相对较少,许多老年活动室面积狭小而拥挤,活动内容单一枯燥,几乎成了麻将活动室。调查显示,80%的上海老人平时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和听广播,文化生活封闭而单调,只有2%的老人经常走出家门,参与开放性活动。
事实上,上海有近40%的高龄老人经济上有积余,物质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绝大多数老年人开始追求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穿得越来越精神,中老年女士化淡妆的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下棋打牌,而是想追求情趣高雅,融娱乐性、知识性和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希望能有一个展示自己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舞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