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发现,一天中有几个时间段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
1、起床后:
老年人夜间因排尿、出汗、呼吸、体内相对缺水,导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机体代谢物积存。起床后饮杯水,可使血液正常循环,有改善血黏度,预防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患发生的作用。
冬春季老人早晨须喝水的意义在于,冬末春初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的急剧增多,各医院急诊室和病房人满为患。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凌晨时段。医学研究表明,早晨人体处于“枯水期”,血液黏稠,凝血时间短,皮肤萎缩,肌肉软弱无力,体内代谢产物滞留,而人体从早晨到中午这段时间,受交感神经控制处于兴奋状态,加上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容易引起心脑疾病的突然发作。
因此专家建议,在冬春季节老年人除了注意保暖以外,早晨起床后,先喝一大杯温开水,对预防心梗、脑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饮用时应注意两点:温度既不过热,又不过冷,水温接近体温为宜。第二点不要一次喝完,一杯500毫升的水分3次饮下,每次间隔时间2分钟,这样在20分钟后,血液就得到稀释,30分钟后便有尿液排出,从而起到洗漆、净化身体内环境的作用。
2.两餐之间:
食物已逐渐消化、吸收,体内废物、毒素易潴留,饮水可加速毒素排泄,减轻肝和肾脏的负担。
3、睡前:
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促进体内血栓形成。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间睡前饮杯水,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
4.半夜:
老年人夜间尿多,导致体内缺水,易使血流黏稠,心脑血流阻力加大,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变。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血管内膜发生变化,血液黏稠性偏高易形成缺血性脑中风。夜间缺水加大这种危险,凌晨犯心脑血管病较多,因此,半夜饮水很重要。
5、三伏天怎样喝水,
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此时,有的人猛喝开水,这种解渴方式很不科学。因为汗液中有90%的水分,还有近1%的盐分,出汗使人缺水也缺盐,盐分的缺乏使人体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开水就无法在细胞中停留,又会随汗液排出去,并又带出一定量的盐分。这样形成了白开水喝的越多,汗出得越多,盐分也失去越多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改善机体细胞的缺水状态,还会使体内失去大量的盐分,严重者因缺盐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
大汗以后饮用含气的饮料也不适合,因为这类饮料不仅不含盐分,而且气体在胃内产生饱胀感,妨碍了体液的补充和吸收,细胞缺水状态得不到纠正。含髙糖的饮料也不适合,不仅不能纠正机体缺水,还会造成胃部不适。
有的人解渴爱用冰冷饮料,其实冰冷饮料中水分子大部分处在聚合状态,分子团大,不容易渗人细胞。而热饮料单分子多,能迅速渗人细胞、纠正细胞缺水状态快。
怎么饮水好呢?当你渴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低糖.无碳酸气、含钾、钠(盐分)的饮料,并以中等量、分多次饮用为好。
老人度夏重在补水。心慌、胸闷,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有时还会出现肢体麻木,全身无力,甚至突然偏瘫、失语。有资料表明,夏季每天上午9一10时是心脏病发病的高峰时刻。医学研究表明,上述一系列症状的出现都与体内缺水有关。老年人体内长期缺水,还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不畅、大便秘结以及痔疮和肛裂等。
因此,夏季老年人应多喝水,但切忌暴饮。因为一次大量饮水后会被肠胃大量吸收而增加血容量,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大量饮水还会冲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可每曱多喝几次,每次不超过200ml—300ml为宜。夏日还可适当吃些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胃肠功能较好者,适当喝点清凉饮料,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夏天气候炎热,人会大量出汗,致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尿液中原有的尿酸结晶得不到充分溶解而沉淀下来,并逐渐增多,久之便形成结石。
在热带地方生活的人易患泌尿系结石,越是炎热的地带,尿结石病人也越多。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带结石发病率较高。临床实践也证明,每逢炎夏季节,尿结石病人肾绞痛发作的机会也比冬季明显增加。
夏季应注意多饮水,以保证每天的尿量在1500ml左右。还要指出,酿造啤酒的原料大麦汁中不仅含有较多的草酸钙,还有大量的乌核苷酸,这两种物质都可形成尿结石,所以夏天不宜过量饮啤酒。俗话说,解渴还是热茶好,可饮茶水以便清热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