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妈感到头疼:宝宝突然就不乖了,喜欢哭闹喜欢撒娇耍赖,甚至摔东西,这是怎么回事?不懂言语、还没有行动能力的婴儿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幼儿则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到位,会通过更多的行为来表达情绪,例如扔东西、耍赖、尖叫……而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的含义。孩子他爸妈,孩子的“生气宣言”你们读懂了吗?
行为:踢东西、扔东西
潜台词:我要说,我不是BB了,我多么能干,我知道该怎样去做!要是你对我说“不”,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了……那么,我就踢,就扔东西!我不是想做坏孩子,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作为“我”,是多么的不简单!我可以自己穿衣服,这样有趣多了!穿好衣服我会跑会跳。
分析: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懂得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了,这不仅代表这孩子语言能力的烦躁,更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时,便有了自己尝试新事物的欲望,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从此时开始,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聪明的爸爸妈妈会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家长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
行为:乱抓乱摸耍赖
潜台词:你知道,我很难让自己的手闲着---不抓东西不行的啦。我喜欢找东西来玩,我喜欢探索!如果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可要赖在地上!
分析:对于孩子而言,世界是很神奇的,于是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观察、他们尝试、他们比较,在探索中自得其乐。他们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往嘴里塞,到稍微大一点了,就开始弄坏玩具,撕坏东西,会说话了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都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是要培养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宝宝呢,还是要一个呆呆的、懒惰的宝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引导,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让宝宝探索认识世界的环境。爸妈们不要太过保护,也不要缺乏耐心。
行为:摔碗
潜台词:我会喂自己吃饭,但得慢慢来,慢慢来!要是你命令道:“现在就吃完它。”或“快点吃!”我可要推掉碟子或杯子---噢,它们或许会自动滑落到地毯上!我是个好孩子,但如果你一脸不耐烦地催我,我会由好变坏!
分析:孩子的能力有限,动作自然是会慢一些。很多父母都有“催促”孩子做事的习惯,通常由早至晚,由催促刷牙洗脸到穿衣服,催促做功课到不要看电视,由催促洗手吃饭到睡觉,一天下来这样催来催去,少说也要催上二三十次,最终是大人孩子都烦。父母凡事催促,孩子习惯了,会以为不催就不要做,更坏的会以为所有事都是爸妈的责任。
行为:不停尖叫、发出怪声
潜台词:我喜欢扯开嗓子叫,喜欢唱歌,喜欢把所有东西弄出怪怪的声音。比如,我会把饭勺当鼓敲。如果你专横地对我吼:“安静点!”我反而会吵得更响!
分析:尖叫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语言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为将来的语言表达做准备了,学习发音,学习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才是开口说话。在还不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自我时,他们会发觉虽然自己的个头小,却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尖声叫喊就是一种测试嗓子的最普遍的途径。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孩子想对爸爸妈妈说:
如果让我按自己的方式做,那么,我们彼此都会相安无事。我想尝试新鲜的事,但你可要在旁边看着我保护我。
育儿专家想对爸爸妈妈说: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当你遭受挫折,情绪会有波动、会感到生气。可生气不是大人的专利,孩子也会有情绪,并且孩子一旦有了情绪,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懂得倾诉、宣泄和消化,更加不懂得hold住它。于是,表现出来就好像孩子不乖巧懂事、不听话了。当你的孩子做出各种无理取闹的举动时,先别急着发火,平心静气地懂得孩子的“生气宣言”吧,这才是亲子沟通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