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母婴 > 生儿育女 >

胚胎与母亲免疫细胞的活跃对话,使它们能在整个孕期和平相处

发布: 2021-01-20 23:17:05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免疫细胞
收藏
人们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尝试输血了。当然,最初人们并不了解血型或关于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实,但他们已经开始把血液从一个人的身体输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事实上,这无疑等于谋杀(现在众所周知的ABO血型划分是从一九○○年开始的)。人们尝试了各种类型的实验和手段:把一只动物的血输进另一只动物,把动物的血输进人体,把一个人的血输进另一个人体内,等等。说得客气一点,结果有好有坏,不过,在出现了一、两例死亡事件之后,法国立法禁止了输血。
胚胎与母亲免疫细胞的活跃对话,使它们能在整个孕期和平相处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输血几乎销声匿迹。到了十九世纪,这项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时至今日,只要确保血型匹配,输血就是安全的。
这就是血液的情况。相对来说,输血比较简单,但是要在人与人之间移植其他细胞或组织,就困难多了。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从供体那里接受心脏、肾脏、肝脏,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体会出现排斥。受体的免疫系统会马上识别出一大块外来物质进入了身体,并试图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来自最匹配的供体,受体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来缓解它们对“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来说,人体并不会轻易接纳外来物质—在上一章里,我描述了人体不接纳它们的一些方式。
胚胎躲在胎盘背后逃避母亲的免疫反应,还分泌一些分子防御母亲的免疫细胞
但是,即便我们知道了这些事实,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试着来认真思考怀孕这件事: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孕妇可以跟肚子里的孩子和平相处,似乎没有什么负面效应。显然,孩子并不是母亲的简单复制品,他们的免疫组成也不尽相同—因为胎儿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因此遗传重组之后产生了一个明显不同的新个体。所以,问题是,母亲如何容忍了体内的另一个生命呢?
我们的生殖策略(即“用一个人来孵育另一个人”)里有许多未解之谜,这不过是其中一个较不明显并且格外难解的问题而已。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清楚孕妇容忍胎儿的生理机制。我们知道,母亲依然会对所有其他的外来物质产生免疫反应,我们也知道胎儿并没有与母亲的免疫系统在生理上完全隔离,受到特殊庇护。貌似孕妇与胎儿的关系里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复杂的事情。
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开始了。从那时起,母亲的身体就开始逐渐习惯父亲的基因。在怀孕的早期,发育中的胚胎就与母亲的子宫开启了复杂的对话。胚胎不仅躲在胎盘背后来逃避母亲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分泌一些分子用来针对性地防御母亲的免疫细胞,因为后者更危险。母亲的自然杀手细胞和T细胞在胎盘外盘旋,但是它们并不是为了杀死胚胎细胞,而是转入调控模式,开始释放出抑制免疫反应的讯号,并确保胚胎安全进入子宫(同时促进胚胎的血管生长,这对胎儿来说是好事)。同时,胚胎细胞也不会表达第一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分子,以逃避免疫监视(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这种策略来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此外,母亲的免疫系统接触胎儿的蛋白质并开始学着容忍它们。
除此之外,母亲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广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严重,因为孕妇仍然能够抵御感染。整个免疫系统会下调一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女性的自体免疫疾病在怀孕期间会有所缓解。
目前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和讯号的作用下,子宫成了免疫系统的特区(其他免疫特区还包括大脑、眼睛和睪丸),更少发生发炎。胚胎与母亲的免疫细胞会进行活跃的对话,它们能在整个孕期和平相处。
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体内和大脑里的一些细胞现在也有我的基因了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出错,而且偶尔也的确会出错。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母亲就会对胎儿发生免疫反应。在极端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女性不孕。在怀孕的早期,它可能会引起自然流产;在怀孕后期,这可能会引起一种叫作“子痫前症”的发炎反应,对母子都非常危险。
最后,说一件有点诡异的事情:胚胎细胞有办法从胎盘中游离出去,进入母亲的血液系统。之前有理论认为,这也许是为了下调母亲的整个免疫系统,使它对胎儿的出现做足准备,这可能也是母婴对话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几年,研究者发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胚胎细胞即使在分娩之后仍然在母亲的血液里逗留—事实上,可以在分娩之后存活数年,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这真说不通。研究者发现,它们会出现在母亲的许多组织里—包括肝脏、心脏,甚至大脑—它们可以发育成熟,变成正常的肝脏、心脏或是脑细胞,留在母亲体内。让我再说一遍:由于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体内和大脑里的一些细胞现在也有我的基因了。这被称为母胎微嵌合。目前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