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母婴 > 生儿育女 >

孩子柔弱胆小玻璃心 都是爸爸的错?

发布: 2019-04-10 23:01:45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父母都幻想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那里是世外桃源,孩子不用担心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会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与犯罪。
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遭遇不幸,但我们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实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
孩子柔弱胆小玻璃心 都是爸爸的错?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要能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必须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受伤流血”开始。生病才能产生抗体,受挫才能造就韧性。
“我不要拼了啦!好难!”才大班的伟伟放声大哭,眼睛盯着桌上散乱的拼图,嘴巴高高嘟着,一副气呼呼的样子。原来这是他刚得到的礼物,一开始兴冲冲地拿起几片就拼了起来,试了一下发现一直拼不起来,又胡乱试了一阵子,就开始发脾气,甚至把原本已经拼好的那几片通通打乱、丢到地上。
孩子柔弱胆小玻璃心 都是爸爸的错?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上演,每次都要爸爸、妈妈在一旁哄着、劝着,他才愿意再试试看,直到终于拼出一部分的图案,伟伟才会露出笑容。然而,更多时候情况不会这么顺利,只要碰到挫折,总是在小孩号哭、大人摇头下收场。
爸爸、妈妈担心伟伟未来没办法面对挫折,就会一再跟他说:“你这样做没两下就放弃,以后怎么会成功呢?”、“你总要试看看、想办法,不能一碰到困难就只会哭、只会闹啊!”希望伟伟听了这些话以后,就会擦干眼泪、勇气十足的再试试看。没想到伟伟不但听不进去,还恼羞成怒,除了原本的挫折、生气,还增加了被指责的委屈和觉得自己做不到的无力感。接下来就是一连串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很难啦!”、“我不知道怎么做…”、“我一定不会!”久而久之,这些负向、消极的话语,也就变成伟伟的口头禅了。
伟伟平常是个活泼有主见、能力也不差的孩子,只要事情顺顺利利,他灿烂的笑容很讨大人喜欢。问题是,只要碰到困难,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和放弃,不管怎么鼓励都没有什么用,让爸爸妈妈非常头痛,也开始担心孩子未来会碰到无数的困难、挫折,到时候,孩子该怎么去面对呢?
心理师这样说
困难和挑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碰到,也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达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像是:开始会走、会跑、会跳;渐渐地能够把话说得精确、说得完整,甚至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学会一些不同的技能,如:说外语、弹钢琴;甚至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譬如说:认识新朋友、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冲突……等,孩子都可能遭遇挫折,也都需要建立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每个孩子的挫折耐受力不太一样,高耐挫力的孩子,倾向于把挫折当成家常便饭,他们比较能够接受挫折,碰到困难时情绪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懂得冷静、仔细地分析问题,并且会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试着解决问题。如果某个策略行不通、某个方法不管用,他们不会太懊恼,反而会更积极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调整策略,直到可以解决问题为止。
换句话说,高耐挫力的孩子通常是“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认为碰到问题只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对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不行。他们从一次次的挫败经验中,磨练出越来越精粹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成功结果里,强化了“坚持不懈,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心。这份信心又会回过头来增强他想要继续努力的动机。
就算真的遇上自己倾全力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克服的难关,他们也能够以退为进,不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会选择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以及更深的探究,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突破难关为止。
相对的,低耐挫力的孩子,对挫折、困境总是比别人敏感,碰到困难的第一个直觉想法,就是“我没办法、我一定做不到”,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放弃和逃避。这样的孩子在困境中,比较容易掉进负向情绪的漩涡里,强烈的情绪困扰,甚至会干扰认知能力的发挥,使得他们无法好好地检视问题。
这时候,有的孩子会以破坏已完成的工作来展现他们内心的挫折,就像伟伟把拼图片打乱、丢到地上一样;有的会大声嚷嚷“这很难、我不会”,同时嘟起嘴巴,拒绝继续尝试;有的则是两手一摊、静静地观望,什么也不做。他们没有动力,也无法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像是一只无助的小动物,放弃任何挣扎,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
低耐挫力的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解决困难,但是放弃和逃避的结果,就是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更没有机会从困难中磨练出能力来,也就无从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没有勇气面对挑战。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差别呢?主要的关键,就在于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成功或失败时,旁边的大人给他什么样的回应。仔细观察或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小时候几乎都是越挫越勇的斗士;像刚开始学走路的幼儿,跌倒了一定会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面对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困难和挫败,只要大人不指责、不嘲笑、不过度保护,孩子自然会面对一层层的考验、一关关的挑战,他们热烈地渴望闯关晋级,能力技巧也在不断的练功之下持续提升。就算有些时候无法克服,通常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尚未成熟,只要父母不急躁、不催逼,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练习,就可以突破难关。
但如果不管多努力,都无法达到大人设定的标准和期望;不管怎么做,都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就会逐渐得出“我没有能力、我不行、我不会…”的自我概念。此时,过去的挫败经验就像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捆绑了孩子的手脚,让他们不敢行动,也不知如何行动。他们担心、畏惧,无法盘点自己拥有的资源;他们相信无法解决问题,一定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案例中的伟伟就是这样,明明有能力,却不愿面对问题,也无法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高耐挫力的好草莓?
培养出高耐挫力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特别是孩子要面对的未来,是个更高压力、更多挑战的时代,怎么做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让孩子成为无助的一代;面对低耐挫力的孩子,又该如何帮助他,让他越来越能体会失败的价值,掌握成功的关键呢?
其实,父母可以透过一些策略来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让孩子能好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关卡与困境。当孩子发现失败的经验是下一次成功最佳的养分时,他也就能尝到日渐成功的美好滋味。
Yes!家长可以这样做!
1.要强化成功经验
根据孩子目前的具体表现和行为事实,给予直接、正向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很好,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像是:
“欸,我发现你这个城堡的地基盖得很稳固,做得非常好喔!”、“你在万圣节的蜘蛛人装扮上,增加了蓝芽耳机和无线电接收器,非常有创意耶!”具体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励,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什么样的行动和尝试,是有效、有价值的。
当孩子尝试了一些方法,却都明显无效,以至于孩子开始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说:“嗯,你已经想了三种不同的办法,目前还行不通,不过,我看到你已经开始试着把这个配件再放过去一点,再试试看,或许会不一样喔!”透过家长的从旁观察,针对困难的挑战,给予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者点出孩子已经在往更好的方向前进了,鼓励孩子再试试看,引导他突破眼前的难关,也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好方法。
不过,虽然在孩子面对困境时,父母可以适时提供实质的协助或建议,但一定要记得“孩子七分成功、家长三分力”的基本原则,让孩子在修正的过程中体验到,靠自己的力量,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甜美果实。这样的成功经验对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相当有意义,从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累积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与信心,他们就能累积面对下次挑战的能量。
2.要乐观描述失败
当孩子几度尝试,仍然因为过于困难而停滞不前的时候,家长可以示范面对失败的乐观想法,例如:“这次真的试了很久还是卡关,或许我们可以暂停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今天这一题难度比较高,真的让人很挫折,要不我们试着找找其他资料,看看有没有可以参考的答案…”等。
这样的讨论,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没设想到,或者是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达标。久而久之,孩子在碰到失败的第一时间,先冒出来的想法就会是“只要我再…,或许就可以突破这道关卡”,而非“都是我不好、不对、很差劲,才无法成功闯关。”乐观v.s.悲观、积极v.s.消极,其实就藏在这些面对失败时的日常对话里。
父母也可以示范另一种面对失败结果的态度,叫做“山不转路转”,也就是接受自己目前无法突破这个困境,接受失败也没有关系的态度。生活里总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果的事情,还有一些受别人牵制、受机运影响的成败;有些问题不一定要解决,还有一些问题真的无法解决。这时候,如果父母能真诚分享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这个真的很难,有时候连大人都不一定能解决,或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就会发展出接纳困境的态度,学会调整面对困境的看法与感受。
3.要陪伴孩子度过挫败
挫败的感觉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已经很不错,在刚尝到挫折的苦楚时,也可能会在情绪上灰心丧志,产生不想再继续努力的念头。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家长温柔的支持,做他们难过伤心的倚靠,譬如说:“你对这个朋友已经很用心,但他好像还是不领情,这让你觉得很难过、很挫折,也觉得很灰心。只要你需要,我可以陪你难过一阵子。”
另外,面对人生比较重大的挫败,孩子会需要一个可以抽离的空间和时间,让自己恢复精神和力气;此时,父母的淡定和耐心,对孩子是莫大的支持。当孩子可以在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里疗伤止痛,在这个留白的时空里沉淀负向情绪,他就有机会在沉潜之后,恢复理性的思考,重新检视失败挫折赋予的意义及挑战。
孩子柔弱胆小玻璃心 都是爸爸的错?
Oops!爸妈千万别这样!
1.不要跟别人比较
有些家长以为跟孩子说“别人都做得到,你为什么不行?”可以激发孩子见贤思齐的动力;因此会拿兄弟姊妹、隔壁家的小明、朋友家的小华,甚至亲戚家不很熟悉的甲乙等等,来和孩子比较。殊不知,“为什么你不能像OOO那样”、“OOO都可以…,你也应该要…”之类的说法,只会让孩子越发挫折、更觉得自己不好,每次碰到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时,就马上会想到自己比不上人家的地方。
另外也有些家长习惯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如:“我就不相信你会输给隔壁小明,他为了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每天都花一小时半解数学题目哪!”事实上,对企图心较强的孩子,激将法或许挺管用的,但这只限于具体明确的竞争、比赛以及需要争取表现的状态,而且也要付出过度好强、焦虑的代价。至于对挫败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将法一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缩回自己最安心的舒适圈内,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逃避,无法面对挫折和挑战。
每个孩子天赋不同、起始点也不一样,没有什么非要谁跟谁比。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别人也未必可以达到呢!鼓励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有努力、有进步,就是大成功。
2.不要一味地赞美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如果只是在一旁信心喊话“加油!再试试啊!”虽然诚意十足,却未必能帮助孩子掌握成功的关键,找到突破难关的策略和技巧。越挫越勇固然不错,但老是硬碰硬地胡乱尝试,可能会导致“越勇越错”的结果,结果不会比较顺利,也无法让孩子建立信心。
至于“你已经很棒了!不要在意结果嘛,这样已经很好了呀!”对于正在为失败懊恼、难过的孩子,并无法发挥鼓舞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该怎么找到更好的策略,才可以突破困境。此外,一味的称赞会否定孩子内在的挫败感,真实的难受感觉被否定、没有出口、没有宣泄的机会,也容易造成压抑、否认负向情绪的习惯,对于突破困境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反而可能变成阻力。
3.不要给予过高期待
基于对父母的爱,孩子常会把家长对自己的期待,内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标。适度、合理的高期待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但如果家长老是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孩子会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的标准,因而产生既伤心又对自己失望的复杂感受。如果家长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发展,给予合理的期待,孩子知道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克服难关,也可以达到父母的期待,那么他就会有为自己也为父母努力的强烈动机,更愿意面对困难和挑战。
心理师小叮咛
孩子之所以喜欢打怪练功,是因为只要够努力,就一定可以一层层往上升等。耐挫力的培养也一样,要让孩子看到只要每天练一点,功力一定会累加上去。在游戏世界里,有些关卡需要特殊的秘技、特别的法宝,但孩子的真实人生不能靠外挂、也无法靠代打。让孩子在我们的温柔支持、智慧陪伴下,一点点地累积功力、一天天地长大茁壮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