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灯致宝宝性早熟?
在寂静的暗夜里为你点起一盏橘黄小灯,想想都觉得是一幅令人窝心的画面。对于妈妈来说,晚上有一盏小夜灯提供一些微弱的光亮,半夜起来照顾孩子都方便很多。而且,怕黑的孩子在小夜灯的陪伴下也能独自安然入睡。因此,省电实用的LED小夜灯深受不少妈妈的喜爱。可是,网传小夜灯会导致宝宝性早熟?这让妈妈们非常担心,甚至不敢再用小夜灯。关于这个观点的真伪性,看看科普达人和专家怎么说。
网曝4岁女童性早熟 床头小夜灯疑是祸因
有位母亲在网上称自己4岁大的女儿发育提前,思来想去,怀疑是女儿床头前亮着的小夜灯惹的祸。此言一出,立即被大量转载。
她现年4岁的女儿芊芊被医院诊断出性早熟,“我到现在还不敢相信。 前段时间给她洗澡的时候觉得女儿胸部好像有点变大,因为不明显,而且我压根也没忘这方面去想,孩子才4岁啊。我以为是最近营养比较好,孩子身上有点长肉罢了。经过检查,医生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就是孩子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了性早熟。而褪黑激素分泌不足,有可能是长时间被亮光照着。我立刻就傻了,因为芊芊怕黑,晚上睡觉一直亮着床头小夜灯。”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一簇昏暗的小灯光就能让孩子变成“大人”?看看科普达人和专家分别是怎么说的。
科普达人:从科研角度来考虑,微弱的夜灯光线影响不大
科普达人林竹潇潇,外科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发表多篇科普文章。他认为目前没有很强的科学依据证实“小夜灯会导致宝宝性早熟”的说法。从宝宝生物钟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考虑,更影响褪黑素分泌的是宝宝的睡眠质量。
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控制。它在夜间黑暗环境下分泌达到高峰,当受到光照时,它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在正常节律的情况下,夜间褪黑素的浓度要明显比白天高。但实际上对于宝宝们而言,他们在出生后的前三个月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并不明显,所以不必过于纠结光照对他们的影响。
我们对于夜灯的担心大多集中于其对于宝宝生物钟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针对这一点而言,妈妈们实际上更应当重视的是宝宝的睡眠规律与睡眠质量。如果睡眠被影响,那么很多情况下宝宝就会更多地在夜间暴露于强光下,从而对其生物钟和激素分泌造成影响。
因此如果宝宝夜晚睡眠质量较差的话,家长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当家长去照顾夜间哭闹醒来的宝宝时,有时会打开大灯。黑暗中高亮度的灯光直射(哪怕只是几分钟)会激发起神经和生物钟的变化;与之相比,微弱的夜灯的作用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因为大人的作息或是社交活动从而影响宝宝的睡眠。这些细节(尤其是后者)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它们对于宝宝睡眠的影响却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目前所能够获得的研究数据,我们并不能直接将使用夜灯和发育提前直接联系起来。网络上的传言也仅仅是对于少数个例的推测,并没有相关检验结果的支持。
专家释疑:导致宝宝性成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弱光线不足为惧
据了解,大脑中的松果体有一项功能是在夜间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出现,能向生物机体传达“天黑了,要休息”的信息。而褪黑激素恰恰还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防止孩子性早熟的利器。如果孩子受到过多的光线照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功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就光照对褪黑激素分泌的影响来看,小夜灯似乎难逃干系。
但据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介绍:“小夜灯与孩子的性早熟只能说有非常微弱的关系,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影响。”光亮微弱的小夜灯,不足以让孩子有如此大的变化,因为即使不开小夜灯,在人们的睡眠环境中,也并不是完全黑暗的,比如窗外的路灯、月光等。
实际上,导致儿童性早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它们在促进儿童提前发育方面比小夜灯的威力要大得多,这些因素才是家长们更应该注意的。比如遗传因素;摄入过多的动物蛋白的饮食习惯;还有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农药、洗涤剂等化学制剂中含有的一些激素等物质都会让儿童发育过早。
为了预防儿童性早熟的出现,孩子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油脂多的食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吃一些可能含有性激素的营养品和保健品,比如蛋白粉等。同时还要增加体育活动、保持充足睡眠。
如果实在是担心整晚开着的小夜灯的光线会对宝宝产生不好的影响,妈妈们可以不用小夜灯。当然,如果家里确实需要一盏小夜灯来照顾宝宝的时候,妈妈们也可以尽量购买灯光柔和的,并且使用时避免直射宝宝的眼睛,把小夜灯安放在床尾处,等宝宝睡熟后关掉小夜灯,过分担心其使用对宝宝的影响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