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产的总是你?
- 本文相关:
- 收藏
科学研究发现口交与细菌型阴道 | 宁密康好用不,宁密康有没有副 | 海口仁爱医院怎么样费用平价吗 |
荷尔蒙补充疗法治潮红可能引起 | 青春期乳房自我检查的手法及技 | 研究发现乳癌患者发生心脏病后 |
熬夜、压力造成雌激素分泌浓度 | 秋天气温依然炎热 女性叹空调 | 研究指出子宫内避孕器(IUD)能 |
如果连续两次以上自然流产,下次怀孕可能有35%再流产;如果连续三次以上自然流产,则下次怀孕可能有51%再流产;如果连续四次以上自然流产,那么下次怀孕有高达60%再流产。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女性会经历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流产的伤痛?
自然流产的10种假设
感染HPV病毒
可能你已经知道HPV病毒与子宫颈癌有关,而最新医学发现HPV病毒与流产也有关系。但是,普通的子宫颈抹片检查无法检查出是否已经感染了HPV。
对策:准备怀孕的女性一定要做子宫颈抹片和HPVDNA双项检查,既保护子宫颈健康,也是为了日后能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子宫肌瘤
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自然流产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出3倍。因为子宫肌瘤会压迫子宫局部组织,使子宫腔变形,子宫内膜表面发生溃疡,不利于胚胎发育而导致流产。
对策:可采取子宫肌瘤剜除手术,不做子宫切除,以保持生育能力。
子宫颈内口松弛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怀孕中期(5个月左右)发生流产。因为随着胎儿逐渐长大,羊水逐渐增多,宫腔内压力不断增高,宫颈口突出而引起胎膜破裂。子宫颈内口松弛与以往宫颈损伤、多次人工流产等有关。
对策:在怀孕12周~15周进行宫颈环扎术,或在非孕期做宫颈修补术治疗。
子宫腔粘连
子宫腔粘连的女性大部分都有多次人工流产经历,导致子宫内膜受损严重而发生粘连,使宫腔缩小、变形,子宫内膜硬化而影响胚胎发育。
对策:可以通过手术或者服药进行综合治疗。
生殖器官有炎症
怀孕前或者怀孕期间感染了病毒、细菌、寄生虫或者感染霉菌,或者以前人工流产造成了输卵管、子宫内膜发炎等,都容易导致流产。
对策:怀孕前要做妇科检查,如果有生殖器官的炎症一定要先治疗好再怀孕。
内分泌异常
女性的内分泌一直给人以复杂、神秘的感觉,很多疾病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比如雄性激素偏高会导致流产,黄体(用来分泌雌、孕激素的物质)功能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不良也会导致流产。另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也是引发流产的可能性原因。
对策:通过验血可以检查身体激素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理内分泌。
染色体异常
鄢可能是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染色体有缺陷,导致胚胎发育不正常。
鄢也可能是胎儿染色体异常:因为受精卵要从女性卵子中接受23条染色体,再从男性精子中获取23条染色体,在受孕的那一刻,这些染色体相遇组合时有可能发生错误,导致染色体异常(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异常,也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异常),这样形成的胚胎就是不正常的了。
对策:验血做染色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与医生商讨治疗方式或者选择其他生育方式。
免疫机能异常
很多原来被认为是“不明原因的流产”,现在发现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导致反复流产比率最高的原因。怀孕后,受精卵必须在子宫内生长,从免疫角度讲相当于同种移植,形象一点比喻,就是子宫内有某种抗体能够起到“封闭”作用,把胚胎好好地保护起来。如果缺乏这种抗体,子宫就会以为胚胎是个“坏东西”,于是动用免疫系统对胚胎展开“攻击”,把胚胎当成异物排出了体外。
对策:夫妻应该共同去做免疫学检查,如果存在免疫问题,则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免疫调节治疗。
“高龄”怀孕
女性过了35岁后,卵子的品质下降得很快,而卵子新鲜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胚胎是否能顺利生长,品质不良的胚胎流产率自然也就高了。
对策:及时做孕前以及孕期检查,比如在怀孕12周以及20周时做B超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胚胎发育异常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研究发现 复发性流产可能男性精
- 推荐:复发性流产被定义为连续三次妊娠20周之前流产。直到最近,复发性流产被认为是由母亲的…[详细]
- 性交1小时以上 是享受还是
- 许多男人追求做爱愈持久愈好,最好能“金枪不倒”,不过,有...[详细]

- 女性阴蒂的存在不只是为了
- 长久以来一直以为阴蒂是人类器官中唯一为享乐而设计的。然而...[详细]

- 从生活方式改善多囊卵巢综
- 据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越高的患者,体重减轻后月经周期...[详细]

- 乳房自查 “增生”早知道
- 乳腺癌不属于妇科癌症,但它是女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详细]

Copyright © 2008-2016. 现代健康网 www.xdjk.net 版权所有!粤ICP备20020369号-1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如侵权请告知,转载请保留版权!